当下,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不断,可是不少教师上课依旧"满堂灌",讲义依旧"满天飞",各种考试照样"连轴转",而且一旦离开教案实录和参考答案,教学就寸步难行。出现这种状况,除去社会和家长等带给教师的升学压力,主要原因是教师培训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 那么,教师培训究竟如何破局呢?笔者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要引领教师自主培训。所谓教师自主培训,就是让教师根据实践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培训,譬如为了深化备课,教师应当选择拓宽与教材相关的文本学习,加强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包括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等。为此,学校应减少一些"高大上"的集中培训,少占用或不占用他们的休息时间,包括寒暑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网络培训,整合区域内的资源优势,打通教、研、训壁垒:动员各级名优教师,及时上传课堂教学视频、优秀课例、教例、反思笔记,建构并完善各学科资源库;鼓励年轻教师"网上拜师",开辟争鸣和探讨专栏,邀请优秀教师及时解疑释惑,办好培训"超市",让广大教师不出校门随时都能自主培训。 其实,教师自主培训更需要他们的自我觉醒。如果我们继续沿袭"一刀切"和"大统一"的做法,强迫和绑架他们培训,即使捆住了他们的人,也留不住他们的心,这样的培训只是徒有其表。培训部门领导和校长应转变思想,创新培训办法和内容,不断激发教师内驱力,把"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以实现培训的预期目标。 二要重视培训学科"领头羊"。当下,不少乡村学校在开展各种研训活动时,依然存在着"萝卜烩萝卜,结果还是萝卜"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学科带头人。为了乡村学校能拥有更多种子教师,教育行政部门除了加强"县管校聘"、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外,还要动员和鼓励专家下沉课堂蹲点、诊断和跟踪,帮助更多乡村教师备课、上课、评课、改课和命题,在课堂中发现、点亮和放大教师群体中的"火种",通过他们的传导和带动,改变乡村学校"集体无意识"的教研格局。 三要优化考核办法。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教师成长的绿色通道,然而,在面对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评先评优时,如果学生考分排名靠后,一切都"免谈",致使教师轻视培训。当然,培训需要"慢工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永葆教师的成长耐力,校长应有足够的耐心去引领教师,加大培训实绩在考核中的权重,使教师既感受到培训的重要性,又有培训获得感。 四要以问题为导向。当下教育教学问题为什么积重难返?其实不少培训既没有直面并破解问题,又没有帮助教师及时修补短板,致使不少教师成了弱势教师,成了当下中小学难以减负的"痛点",不读书和不写作更成了他们的常态。为此,培训"靶向"应瞄准弱势教师,把他们的问题化为培训资源和课题,帮助他们边教边训边跟进。而且要以强带弱,结对帮扶,倒逼他们说课、上课、评课、改课和命题,要求他们轮流担当研训活动主讲人和主持人,鼓励他们大胆发声,为增加他们的教学底气搭建平台。 教师的素养短板是制约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譬如,有些老教师缺乏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些教师思想僵化、抱残守缺,有些语言贫脊、视野狭窄……培训应从任务驱动式的"大水漫灌",走向"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精准"滴灌",通过短板修复,促进教师差异化成长和个性化发展。读书和写作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左右手"。 校长应要求教师读好教材、教参等"有用的书",更要容许并鼓励他们随性地读"闲书",如小说、散文、诗歌和戏曲等,因为读这些书可以丰富想象,为教师精神成长"补钙"。同时,校长要引导教师读人、读事、读己并读懂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陪伴并带领学生一起成长。此外,教师也要"读、思、做、写、改",通过用心备课、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案例和反思笔记,为自己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