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中国火箭安全腾飞奠基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发祥地,是国内最大的运载火箭设计、研究和生产实体,火箭总体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院52年来,研究院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和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航天3个里程碑,先后将6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研究院始终坚持安全生产管理与科研生产任务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理念。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过程,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技术要求,涉及高温、高压、高转速、超低温、超高压、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因素。从简单的生产研制单一组元到复杂的大型火箭全系统,从微小的火工装置到具有高能的发动机,无不呈现航天领域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研究院各类科研试验环境危险因素多,设备设施多,试验场所和生产现场人员密度较大,尤其是固体、液体推进剂和火工装置的应用,加之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造成了研究院危险作业数量多、范围广的现状。
  研究院结合自身科研生产特点,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加速实现"四个转变"的目标,即:从"零伤亡"目标向"零伤害"目标转变;从被动防范向主动防范转变;从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事后查处向源头管理转变。研究院已8年未发生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工作保持平稳态势。
  明确目标 "安全第一"不动摇
  作为航天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会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研究院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第一的位置,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业绩观,坚决执行"进度服从安全"的原则,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管生产必须管安全""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理念深扎于广大干部员工心中。
  自2004年以来,研究院坚持实施元旦后上班第一天、第一个会议,召开全院安全生产工作会,切实体现"安全第一"的地位和要求。院长亲自向院属单位第一责任人颁发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令,强化安全履职。随后,院属单位再层层分解责任令,使安全责任分解到班组,细化到岗位。日常科研生产中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开展,研究院都要求明确单位之间、上下级之间、岗位员工之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接口关系,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做好相关工作衔接确认,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009年,研究院确立了"确保型号成功,确保指标完成,确保安全和谐,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总体目标。将"安全"纳入研究院总体奋斗目标,为实现成功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安全基础。
  把握重点 创新管理新模式
  研究院抓住航天科研生产中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探索管理思路和模式。
  1.突出重点 动态监管危险点
  针对航天企业特殊的科研生产特点,研究院将科研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并能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设备、设施、场所确定为危险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分析提炼出包括变配电站、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危险化学品储存和使用场所、火工品装配和测试场所等管理重点。根据危险点风险程度,研究院实行Ⅰ、Ⅱ、Ⅲ级分级管理,制定了安全管理办法,编制了档案、安全性分析报告、预案等,确定了从院到厂(所)、车间、班组、岗位各级的安全检查责任主体,明确了检查频率。每年年底,组织进行危险点年终评审,评估危险点安全状况,提出评审意见。
  为进一步规范危险点管理,2008年,研究院开展了《危险点辨识分级和动态监管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研究,确立了危险点动态监管原则、基本方法和动态预警要素,设计了基本数据采集模板,建立了电子数据库,提出了辨识分级与动态监管机制,开发了危险点管理信息平台系统。
  2.制度先行 严格临时作业审批
  由于航天行业的科研特殊性,在研制、试验等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意外情况,出现一般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难以满足非常规作业需要的矛盾。为严格科研生产试验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人员及产品、设备设施的安全,解决临时作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院总结经验,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生产安全管理例外放行办法》,提出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性分析,明确作业审批手续和现场监控要求,优化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坚持进度服从安全,确保因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等不在有关安全设计要求规范范围内而进行的型号产品、火工品等地面试验和产品总装测试的安全。
  3.专家把关 保障技术安全
  根据院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特殊性,为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和科学,2008年初,研究院成立了涉及机械加工、电气、压力容器、热处理、危险化学品、推进剂生产使用、火工品、综合安全管理等7个专业小组。
  全院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专项技术审查、 建设项目"三同时"技术安全把关、隐患改造立项以及验收技术安全评审等重大涉及安全的工作时,均邀请安全专家组成员参加。专家在把关的同时,还担负技术安全咨询、指导,参与改造方案论证,安全管理模式探讨等多项工作。专家把关制度的实施,成为加强研究院技安工作力度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研究院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
  4.规范管理 打牢安全执行基础
  研究院在全系统开展了建院50年来工伤事故统计分析研究,探寻事故规律,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开展基于工伤事故分析的系统安全管理。
  结合航天产品特点,研究院不断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标准,严格执行产品运输与吊装、加电测试与安装、转场与对接、推进剂加注与监测等危险作业环节的安全监管,实施危险作业的定岗定员定量管理,执行全过程安全运行和监管。研究院已将涉及火工品装配测试的作业安全,提升到"违章即为事故"的高度。
  为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记录,研究院从掌握信息、记录事实、系统总结、责任追溯的角度,统一设计制作了《安全生产工作记录手册》,下发给所有单位主管安全领导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全面记录安全工作计划以及会议、检查、演练、培训、隐患整改、安全奖惩等信息,全面真实反映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深化检查 以查促改除隐患
  为用好"检查"的手段,切实起到发现隐患,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院根据科研生产任务特点,分时期、分季节、分阶段、分任务组织开展相关安全检查,坚持实施作业前检查与作业中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临时危险作业检查相结合,重大节日前检查与重大活动前检查相结合,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院级检查与所属单位级检查相结合等。
  研究院将安全检查形成表格化、规范化、制度化,检查必有记录,问题必跟踪整改,整改必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和经费。无论是院级领导带队进行的检查,还是安全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检查结束后,研究院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拉条挂账,印发问题整改通知,要求限期整改。到整改节点时,研究院会组织及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评审整改效果,对被检查单位做评价考核。2008年,研究院投入整改经费达800万元,各项整改均顺利实施,大大提升了作业现场的本质安全水平。其中,为提升吊车工操作的安全可靠性,将吊车的驾驶室操作改为实施地面无线控制;为改善作业环境和职业卫生条件,增设通风设备和应急喷淋洗眼装置。2008年底,研究院所属单位全部一次性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编辑林 静
网站目录投稿: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