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读后感分享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读后感一
  笫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
  徐庶之母与王陵之母,皆贤母也。陵母之死,恐其子之归楚;庶母之死,怒其子之归曹。然庶母不死于曹操召见之初,而死于徐庶既归之日,或恨其死之晚矣。予曰:不然。曹操非项羽比也,羽直而操诈。庶母即欲先死以绝庶之望,而奸诡如操,何难秘之而不使庶知,又何难于母死之后假作母书以招庶乎?此不得为庶母咎也。
  水镜之荐孔明,与元直之荐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则相告相嘱,唯恐玄德之无人,唯恐孔明之不出,是极忙极热者也;水镜则自言自语,反以元直之荐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为可惜,是极闲极冷者也。一则特为荐孔明而返,一则偶因访元直而来;一有心,一无意。写来更无一笔相似,而各各入妙。
  玄德望孔明之急,闻水镜而以为孔明,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见诸葛均、黄承彦而又以为孔明。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无论徐庶有始无终,不如不出;即如孔明尽瘁至死,毕竟魏未灭,吴未吞,济得甚事!然使春秋贤士尽学长沮、桀溺、接舆、丈人,而无知其不可而为之仲尼,则谁着尊周之义于万年?使三国名流尽学水镜、州平、广元、公威,而无志决身歼、不计利钝之孔明,则谁传扶汉之心于千古?玄德之言曰:"何敢委之数与命?"孔明其同此心欤!
  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生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此回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玄德一访再访,已不觉入其玄中,又安能已于三顾耶!
  每到玄德访孔明处,必夹写张翼德几句性急语以衬之。或谓孔明妆腔,玄德做势,一对空头,不若张翼德十分老实。予笑曰:为此言者,以论今人则可,以论玄德、孔明则不可。孔明真正养重,非比今人之本欲求售,只因索价,假意留难;玄德真正慕贤,非比今人之本不爱客,只因好名,虚修礼貌也。
  观水镜"未得其时"之言及州平"徒费心力"之语,令读者眼光直射注五丈原一篇。盖在孔明未起手时,早为他结尾伏下一笔矣。今有作稗官者,往往前不顾后,后不顾前;更有阅稗官者,亦往往前忘其后,后忘其前。或曰:此等人当令其读《三国》。予曰:此等人正未许其读《三国》。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读后感二
  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徐庶别过刘备,往见亲母,操喜,率众人出郭相迎。母见庶拍案大骂曰,汝书空读,路白走,岂不知自古忠孝两难全,今得明主,凭一纸假书,不加详查,即弃明投暗,吾亦替汝羞愧。随后庶母入内,悬梁自尽,庶泣失声。后司马徽谒刘备,叹曰,庶母最贤德,庶留此其母尚可活,今庶弃使君,其母必死。刘备闻挚友丧母,不发一言,其先前待庶之盛情,让人怀疑。而司马徽知庶母,必不如庶,但在去留抉择上,徽看得比庶更透彻。想必庶见母命在旦夕,慌乱阵脚。程昱之高明,直击人痛点,事半功倍。而庶若遇事冷静,待胸中波涛平息再做决定,可免悲剧。不过这样的徐庶,亦失了性情,变得老城圆润,就不在是徐庶。
  刘备聚厚币,迎风寒,亲访孔明,往返三次方得见。关张二人不悦。刘备求贤心切,为汉室,为私心,不得而知。但带钱去,更像小人心思。而且几次强调,要让孔明知道他的殷勤,第三次更斋戒三日,沐浴熏香,让人费解得发笑,如此谦卑,更像作秀。皇叔此人,实不敢苟同。
网站目录投稿: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