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通过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现状与政策导向的分析,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空间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李克强总理在201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着重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起到引领作用。 一、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增加和扩大就业、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涌现出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的发挥我国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1+1>2",使人力资源合力最大化;另一方面,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通过大众创业,才能增加更多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加市场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源动力引擎;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才能扩大中高端供给,才能真正落实好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各地"众创空间"数量剧增,呈现出多元化、全民化、专业化的发展势头,围绕创业衍生的创业孵化、融资、项目等成为年度最热门议题,其中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正成为大众创业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1]。一是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比如毕业于北京大学的"70"后才子顾建伟,毅然辞去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副区长职务,开办了无锡创客空间孵化器公司,包括3W无锡咖啡馆、5C创客空间、惠创空间等创业创新社群,推动了无锡市创业氛围不断高涨。二是众创空间成为互联网时代促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比如拉勾网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迅速崛起,由于精准的职位匹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做到估值1.5亿美元的知名招聘网站,促进了100多万人就业。三是存在部分借助政策红利的"投机者"。相比高效、产业园区以及民营"众创空间"的服务平台,全国各地的地产项目纷纷掘金"众创空间",比如全国知名的SOHO、万科云城、3Q等商业地产项目还挂上"创业大赛"、"创客"的名头。商业地产做"众创空间",其目的主要是"去库存、卖房子"。几间写字楼、几张办公桌、几台电脑,举办个创业大赛,赚足了眼球,加上媒体的炒作,既能为楼盘"镀金",又能提升知名度,使原本商业气息浓厚的写字楼变成了"高大上"的众创空间,但对于广大的创客来说,这样的众创空间显然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 当前,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格外引人关注,也被寄予无限希望,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已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但一系列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缺乏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更是创业教育的短板。据统计,在每年近700万之众的毕业大学生中,仅有几百人能够成功创业。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高等院校,却未能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未将创新创业教学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承担创业教育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院系"转型"而来,有的从未离开过校门、三尺讲台,缺乏创新创业经历、经验,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性不强,没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难以创业成功。 (二)众创空间缺少科学规划 在国家、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创业创新激励政策,特别是科技部提出"将符合条件、运行良好的众创空间,经备案后,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后,各地纷纷上马创业大街、创业综合体项目,"众创空间"认定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但不少质量并不高。据相关统计,一些地区70%以上的初创项目,3个月内即注销退出,转化为小微企业的不足10%,而且同质化严重,许多地方创业局限于门槛低、上手快的互联网创业,创新则被简单理解为模式、资源的整合创新,不少项目缺乏技术创新和科学合理的商业发展规划,导致创业人才聚集难、初创项目发展难,成长性及带动性较差。 (三)扶持配套政策制度不完善 一是政策针对性不强,普适性政策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房租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没有针对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制定差别化政策,在创业辅导、投资人对接等方面考虑较少。二是多元化、分段式直接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早期项目和人才亟需的种子、天使投资匮乏,部分大学生对困难失败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创业,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心态失衡,希望通过获得投资"一夜暴富"等浮躁情绪蔓延,"众创金融化"泡沫有所滋生。三是创业评价体系不完善。按照现行科技产品成品分类统计的原则,信息软件、互联网服务、商业服务等初创项目集中的业态的基础数据极不完善,难以了解、评估产业活动现状。评价依据陈旧,目前各地规划统筹、政策设计及信息引导只能简单以项目数量、面积、入驻企业数等作为评价依据,有效地项目可行性研究难以开展,优秀人才、龙头项目引进落地难。 四、对策建议 (一)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支持 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 2015年,政府取消和下放了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了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了公共服务流程,通过以上举措,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有力激发了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二是实行奖励和补助政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对众创空间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补助。支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提供服务。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支持创业创新项目和团队,推动众创空间又快又好发展[3]。三是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比如2015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大力发展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多项内容给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二)构建良好生态,发展众创空间 一是构建良好"众创"环境。引导各地重构投资与"众创"关系,设置合理政策性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配投条件,引导早期投资人在人才辅导、项目建设上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创业受挫的创业者,政府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出台再教育、再就业、再创业等全方位的举措。二是完善评价辅导体系。鼓励各地完善"众创"服务供给、需求动态评估机制及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开展"众创空间"发展情况调查。制定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探索培训辅导、专业服务、技术研究、投资驱动等不同功能项目协调发展。三是广泛发展众创空间。促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3]。 (三)坚持多措并举,创新服务模式 一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乘数效应。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结合,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支持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行为[1]。二是孵化培育小微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建设多种形式的孵化机构,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面向小微企业的社会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让大批创新活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不断涌现。三是开设专业化的创业辅导机构。通过凝聚一批熟悉产业领域的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适合产业特点的创业辅导服务,提高创新创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16-03-11. [2]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2015-03-15. [3]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16-02-18. [4]张前荣.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观经济管理,2015(6) [5]杨开新. 经济日报.中国政府网, 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