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促使机构编制管理由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社会各界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提高社会公共资源使用效益,降低行政资源运行成本。 一、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取得的成效 1、有效促进了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各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等情况在网上公开,将过去群众敏感的编制问题置于"阳光"之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接受各级领导监督,从而拨开机构编制过去所谓的"神秘面纱",促使各级编制部门不断规范完善管理办法和程序,制订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在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2、有效巩固了机构改革成果。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的强大动力,是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有效措施。将机构改革政策和改革后的人员编制现状实行网上公开后,所有单位改革的结果全盘托出,各单位核定多少编制、多少领导职数、人员定岗情况,改革后单位履行什么职责在网上公布的清清楚楚,让广大群众了解改革政策,增强改革意识,减轻了改革阻力,进一步巩固了机构改革成果。 3、有效控制了财政供养人员。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是控制编制总量、控制财政供养系数的重要手段。各单位的编制情况、人员情况等上网公布后,彻底改变了过去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状况,促进了财政预算与编制管理相互配套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只将编制部门核定的财政供养机构和人员,纳入供养范围,列入部门预算,核拨相关经费。 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1、机构编制公开网维护工作量大,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总数规模较大,人事调整变动频繁,导致编制政务公开网信息维护工作量巨大,而且有些人员的个人信息变化,如人员的职称、学历、工作岗位等信息编制部门并不能及时掌握,相对于编制部门有限的人力,要真正做到更新及时存在一定难度。 2、公开工作考核评估渐渐流于形式,公开工作对"实名制"推动乏力。各级编制部门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名制"能落实的已落实到位,对于"实名制"不能到位的单位由于矛盾突出,编制部门和单位都不愿触动这个"马蜂窝",反正"实名制"已经达到省要求,导致每年两次考核工作只能让各级编办对公开工作中出现的低级错误进行修正,如人员信息不全、数据不平衡等等,考核渐渐流于形式。 3、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对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促进作用有限。一般来说,坚持将机构编制管理各个环节置于民主监督之下,建立良性双向互动约束机制,对机构编制管理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才是最有效地监督。而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注重了机构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还不够。从过去咨询举报的情况看,大多数只是涉及到当事人的利益时才会上网查询、咨询、举报,可见编制政务公开对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促进作用有限。 三、推进机构编制政务公开的意见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开展网络互动。编制政务公开网是为编制部门与人民群众搭起的一座桥梁,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一是开展网上有奖答题活动,重点宣传机构编制政策,使群众理解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支持机构改革工作,提高群众的机构编制管理意识和改革意识。二是开展机构编制违纪行为有奖举报活动,对举报属实的信息提供者进行重奖,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一员,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最大限度扩大监督检查工作信息来源,让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无处遁形。 2、发挥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将日常管理、政务公开、编制台帐、统计年报统一于实名制管理系统中。目前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网络软件设计处于"静止"状态,而机构编制管理内容常处于变动状态。网络软件设计与机构编制管理相互协调性不强,尤其是数据更新操作程序十分繁杂,为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益和有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要将这个系统升级,把日常管理、政务公开、编制台帐、统计年报等工作进行统一,平时只需维护这一个系统,只在这一系统中自动生成公开数据上网公开,年终生成年报数据。将这一系统做成网络版使用,由各部门维护本部门数据信息,编办只负责审核和督促,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准确性。 3、完善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考核评估机制。过去的考核评估办法,分值主要集中在对公开单位数量、公开信息的准确性等指标上,随着公开工作已经步入新的阶段,应设定"实名制"比例、财政供养系数、超编比例、超职数比例四个指标,这样可以促使各地编制部门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落实"实名制"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上下功夫,将公开奖励资金向管得好管得住的编办倾斜,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机构编制 政务公开 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