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代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古人也有摘星夢,而且古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相当水平。啥?谁说中国的科学研究不行?其实那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实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远不止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算、地理……在各个方面,古人都曾有杰出的研究成果。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观星人"。甘德
  战国时齐国人(一说楚国或鲁国),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
  甘德曾仔细观察研究了恒星位置及行星的运动,推算出了几颗行星的回合周期,他推算的木星回合周期是400天,只比准确的数值差1.12天。
  甘德尤为仔细地观察了木星,据说推算出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早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木卫二近2000年。张衡
  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他是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张衡最主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地动仪。公元132年他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这在那个百姓靠天吃饭,一旦发生天灾便死伤无数的时代是个轰动新闻。
  试验地动仪的时候,仪器上一龙机发,可洛阳没有感到地震,但几天后在陇西方向发生了地震,众人无不佩服。李淳风
  602年—670年,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唐朝太史令。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所著的《乙己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数算方面,李淳风还编定和注释著名的《十部算经》,它们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
  天文方面,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基础上,建议制造按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浑仪。
  简单介绍一下浑仪。中国浑仪早在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就出现了,不过最初它叫做圆仪,通过它可以对星体方位进行精确测定,便于确认陌生星体,绘制星图。
  唐代的浑仪在李淳风的改造下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固定的六合仪,包括地平环、子午环和赤道环。最里层称四游仪,包括四游环和窥管。中间层称三辰仪,由相交的黄道环、白道环和赤道环构成。使用时,六合仪固定不动,三辰仪在六合仪内旋转,而四游仪又在三辰仪内旋转。
  经由千年间数位科学家的改进,由浑仪变为简仪、立运仪。袁天罡
  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著有《推背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等。
  袁天罡是个天文学家,更是占星学家、相士。有人说这两者根本不一样,然而,古代天文学和占星学基本不分家,因为古人认为星象和农事生产、国运等密不可分,因此古代的天文学家大多都是占星师。
  关于袁天罡的资料不太多,但是他的故事不少,作为初唐有名的相士和天文学家,他的人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据说他给许多人相过面,准确率极高,其中《旧唐书·方技》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他一眼看出襁褓中的武则天有天子之气。
  虽然不能保证传说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从这么多传说和评价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他确实很有几手。
  袁天罡和李淳风曾作"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传说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而不可收,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郭守敬
  1231年—1316年,字若思, 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著有《推步》《立成》等14种天文历法著作。
  元朝郭守敬制定了通行360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和发明了简仪、高表等12种新仪器。
  同时他在兴修水利方面也卓有成就,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
  古代天文学家中,除了以石申和张衡命名的月球环形山,还有"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苏颂
  1020年—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
  苏颂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我们使用的手表内部也有这个结构。
  苏颂还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水运仪象台是集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计量时间的漏刻和报告时刻的机械装置于一体的综合性观测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台。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该机械模型仍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中展出。梅文鼎
  1633年—1721年,字定九,号勿庵。清初天文学家、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中西天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
  他在《历学疑问》中,论述了中西历法的异同,并将许多西方天文知识纳入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如他称西学的"地球寒暖有五带",即《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说"。这些对当时和后世融会贯通中西方天文学具有很大作用。
  梅文鼎一生都致力于科学的研究以及东西方科学的融合借鉴,在这方面,他算是个先行者。
网站目录投稿: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