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wbone的Up手环,曾经是时尚的象征,健身达人们人手一只,你有没有? 如今,它正式停产了。 Jawbone的命运几乎是如今互联网硬件创业企业的一个缩影:早在5年前就进入了可穿戴市场,被认为是这行的鼻祖。但是,因为是先行者,Up手环功能过于单一,尽管公司不断更新换代,却遇到了Apple Watch这样的大佬带来的智能手表风潮,所以业务早早停滞不前。5年,Jawbone的Up手环便经历了一轮从生到死,这个领域的多数公司呈现出的特点是:对互联网大势敏感,善于追逐热点,但是相比财雄势大的大公司,他们缺乏后继研发能力,也没有生产和品牌优势。现在,Jawbone打算放弃大众市场,走专而精的路,转而去生产一款临床级的健康设备。 早在2015年,Jawbone的颓势就很明显,它宣布了裁员15%,关闭了在纽约的办公室。为了维持业务营收,该公司一直在努力销售这些自己的运动追踪器和手环,并给经销商打折力求甩货。 即便如此,Jawbone还是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手环出货量达到了1970万,与去年相比增长了67%。排名靠前的有Fitbit、小米、苹果、Garmin以及三星,而Jawbone早已从榜中消失。 早在2014年,就有人预测,可穿戴设备预计在2015年达到高潮,出货过亿台,然后遭遇退烧,从2016年开始将出现降温——这里说的包括运动追踪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一些头戴式设备如Google Glass。而早在2015年,谷歌就做了调整,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停售Google Glass(谷歌眼镜),相应的研发团队也将从Google X部门划归到智能家居Nest部门。 从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曲线看,它未来并非没有市场,尤其在健身热潮风起云涌的中国。Apple Watch去年销量只有1200万,算是最成功的穿戴式设备。但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运动手环制造商Fitbit去年其设备销量达到2100万。而IDC中国发布了一篇报告,指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90万台,同比增长 404.9%;累计2015年全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370万台,同比增长428.1%。可穿戴设备的推广像智能手机一样,从欧美逐渐扩展到了中国市场。 后者绝对是一片沃土。"在中国日益富裕和具有健康意识的人士中间,跑步已成为风靡一时的活动,"研究机构尼尔森(Nielsen)在最近一份报告中说:"消费者愿意在这项运动上投入许多资金。" 但是类似DVD、液晶电视、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硬件被廉价商品化的消费电子设备,智能手环也开始进入了产业整合兼并、溢价逐渐消失的理性回调期,对供应链管理和其应用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价格则越来越亲民。在这个领域里,国内现在的手环公司只有小米留在榜单上,它成功地超过苹果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智能手环生产商。 Jawbone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生产能力,都已经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只好选择退出这个领域。2016年1月,它刚刚融资1.65亿美元,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生产一款临床级的健康设备,Jawbone打算通过大量的研究来给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并提供运动建议——这是它找到的新发展方向。 手环的命运大概还会重现在如今被投资人看好的VR设备上,而后者到底能不能像手环一样应用起来还是个问题。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