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在《谋攻篇》接着讲到了战争中掌握信息的重要性,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在孙子看来,"知己知彼"是打胜仗的基础,做到了这一点,首先能保证自己不失败,从而"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知己知彼,虽然从字面意思上看起来并不高深,但实际上大有学问。就拿"知己"来说,将领仅仅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兵种配置如何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深刻理解下属将领和各部队的优劣短长和具体处境,能够综合分析,扬长避短,才算做到"知己"。同样,"知彼"就是要了解敌方将领的作战思路和心理状态。"知己知彼"中的"知"绝不仅仅指知道、了解,更意味着深刻的理解、透彻的洞察以及缜密的分析,是需要大智慧的,这才是孙子着重强调"知己知彼"重要性的原因。 《谋攻篇》讲:"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意思就是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因"知己知彼"而取胜也有著名战例,比如汉初军事家韩信指挥的井陉口之战。公元前205年秋,韩信平定了北方的代国,于次年秋统率汉军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当时陈余率军20万,占据有利地形,而韩信军总兵力不足3万,且不据地利,形势十分被动。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是一位很有战略头脑的将军,已从之前韩信轻取代国的战役中隐约意识到韩信绝非等闲之辈,虽然当时赵军在兵力、地形、后勤补给等各方面都占据明显优势,但他仍然对韩信的到来十分重视,认真深入地分析了敌我形势:韩信军前一年攻破了代国,并乘胜进攻赵国,锐气正盛,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同时汉军的弱点也很明显,即汉军攻赵属于长途奔袭,远离后方,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且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向陈余建议:由自己带领奇兵3万从小道出击,切断韩信的粮道,正面赵军则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最终困死汉军。 然而赵军主帅陈余迂腐疏阔,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韩信兵少而疲,避而不击会贻笑诸侯,拒不采纳李左车建议。韩信非常关注赵军的动向,在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决战前一天的夜半时分,韩信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战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同时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色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东岸背靠河水布阵。 天亮以后,赵王歇和陈余得知韩信竟然背水列阵,将兵力不足的军队置于无法后退的绝境,认为韩信愚蠢,不谙兵法,于是更加轻敌。韩信亲自率领汉军,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逼。陈余见状,立即倾巢出动,希图一举歼灭汉军。两军相交,韩信佯装败走,汉军抛下旌旗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毅然挥军追击。会合后的汉军士兵们看到前有强敌,后有大河,无路可退,所以无不奋力死战,赵军一时无法取胜。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的时机,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遍插汉军战旗。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只得下令收兵。 正打算回营的赵军猛然发现己方大营上插满了汉军旗帜,以为军营已经失守,顿时军心大乱,士卒四散逃命。韩信见状立即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同时韩信下令不得杀害广武君李左车,能生擒者奖千金。赵军仓皇败退,被汉军追上全歼。李左车被俘后,士兵绑着他送到韩信面前,韩信给了他极高的礼遇,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让他做到主位,自己坐到次位,以侍奉老师的礼节对待他,向他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战役结束以后,诸将庆功,趁机问主将韩信:"兵法都说行军布阵要右靠山陵,左依水泽,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抚慰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谓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如果不能把将士们置之死地而留有生路的话,恐怕他们就都跑了,又怎么会拼死作战呢?将领们无不佩服地说:"真妙啊。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 韩信在之后井陉之战的过程中,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到了极致,从而奠定了汉军取胜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第一层,在敌我军情方面,韩信看的非常清楚,李左车也做了正确的分析,正因为如此,韩信一开始就明确了不能硬碰,出奇制胜的战略方向。 第二层,在了解敌情的工作上,韩信没有停留在基本军情方面,而是将触角伸向了将帅的战略战术思维和心理活动层面,因为他深知此次战役是以弱攻强,如果赵军以守为攻,那么长途奔袭的汉军就胜算不大了。假设陈余采用了李左车的建议,相信韩信很有可能会撤军。这就表现出了韩信的高明之处——了解了地方将帅的战略战术思维和心理活动,即使不能取胜,也能保全军队,不至于兵败。能够了解到敌军将领的建议和主帅的决策,可以推测韩信在此战中刺探敌情方面下了大工夫,花了血本,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韩信两军的优劣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汉军取胜的条件亦洞察的十分透彻。 第三层,韩信了解到李左车的建议被拒绝以后,才有了取胜的把握。为了麻痹赵军,韩信故意违背兵法背水列阵,进一步激发了赵军统帅陈余的轻敌情绪,进一步巩固汉军取胜的基础。另一方面,韩信知道自己的士卒不仅数量不足,还缺乏战争素养(缺乏训练,贪生怕死),所以要通过置之死地的方式激发其战斗力,这就达到了"知己"的最高层次——深刻理解隐藏现象与信息背后的本质。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