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实举报案件调研报告


  齐钦+赵云普+梁国武
  摘 要:不实举报浪费司法资源,破坏公平正义,其产生既有举报人性格、心理等的原因,也有被举报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既有检察机关宣传教育和应对处置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变化、制度不完善等环境的原因。严重的不实举报可能产生名誉侵权等民事责任以及诬告陷害、侮辱诽谤等刑事责任,建议通过开展精准举报宣传、加大举报案件办理力度、依法开展举报奖励、举报失实澄清和依法打击恶意举报人的方式减少和防止不实举报的产生。
  关键词:不实举报;错告;诬告;举报失实;原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举报宣传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和公民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的觉醒,人民群众提供的举报线索越来越多,为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为此,镇平县院成立课题组,结合2013年以来工作实际,对不实举报案件的类型、特点和成因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不实举报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举报工作健康发展。
  一、不实举报案件基本情况
  (一)不实举报案件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本文所称不实举报是指不属实的举报,本概念的外延较广,包括错告、诬告和举报失实。错告是指举报人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向举报部门作了不符合实际的举报①;诬告是指举报人捏造事实,向举报部门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举报和控告;"举报失实"指由于举报人对情况了解不确实,而向举报部门所做的不符合实际的举报。
  不实举报形式多样,千差万别,但根据以往的案例,不实举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积极参与、先入为主型。听风是雨、不明真相型。嫉妒贤能、争权夺利型。恶意中伤、造谣诬陷型。
  (二)不实举报案件的数量
  2013年以来,镇平县院共受理举报线索76件,分流自侦部门查处后立案或由举报中心初核后移送自侦部门立案9件,举报中心初核后性质明确、移送公安机关管辖案件5件,被举报人涉嫌违法但未构成犯罪案件33件,不实举报案件29件,不实举报案件数占受理举报案件数的38%。
  (三)不实举报案件的特点
  (1)不实举报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不实举报案件分别为5件、7件、10件、7件②,不实举报案件数量伴随着举报案件整体数量的增长而逐年增长。
  (2)实名举报占比较高。在29起不实举报案件中,完全匿名举报案件3件,占不实举报案件的10%;冒名举报③案件2件,占不实举报案件的7%;实名举报案件24件,占不实举报案件的83%,这表明不实举报案件的举报人不惮于表露身份也要堅持举报,可见举报人的举报意愿之强烈和决心之坚定。
  (3)基层村民作为举报人和基层村官作为被举报人的案件数量较多。在29起不实举报案件中,基层村民作为举报人、基层村官作为被举报人的案件有22件,占不实举报案件数量的76%。
  (4)因信息不公开透明而导致的不实举报案件较多。在29起不实举报案件中,因信息不公开透明引起举报人误解、不满而进行举报的案件有19件,占不实举报案件数量的66%。
  二、不实举报案件的原因浅析
  不实举报既有举报人性格、心理等的原因,也有被举报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既有检察机关宣传教育和应对处置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价值观念变化等环境的原因。
  (1)举报人的原因。部分举报人性格偏执,心胸狭隘,对某一问题处理不满意即肆意举报,甚至夹杂个人恩怨,通过举报促使检察机关启动对被举报人的调查程序,来发泄私愤和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
  (2)被举报人的原因。部分被举报人不注意工作方法,对待群众简单粗暴、冷漠生硬,容易引起群众不满;部分被举报人作风不实,喜欢搞形式主义,好大喜功,自我标榜,容易引起群众反感;部分被举报人对应当公开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不完整、不及时,容易引发群众的猜疑和误解,导致不实举报。
  (3)社会、制度层面的原因。当今的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种利益的调整导致矛盾交错,人心浮躁,加之一些人员的是非观念发生变化,三观扭曲,动辄以举报泄私欲,通过检察机关的力量打击被举报人。
  三、不实举报的法律后果及法律适用分析
  (1)不实举报与正当行使举报权利。公民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是宪法赋予的重要权利。
  (2)不实举报与诬告陷害。所谓诬告陷害,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作虚假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
  (3)不实举报与侮辱诽谤等其他违法犯罪。国家赋予公民充分的言论自由和举报控告权利。
  (4)不实举报与名誉侵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名誉权一般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四、不实举报案件的应对策略建议
  (1)开展精准举报宣传。通过精准宣传,教育举报人正确行使举报权利,履行如实举报的义务,切实防止不实举报的产生。
  (2)加大举报工作力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议检察机关加大举报线索的受理、审查、分流、初核以及督办工作力度,迅速查办举报案件并及时答复举报人,给举报人以解决问题的希望,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减少和防止举报人为引起注意而产生的不实举报。
  (3)依法开展举报奖励工作。检察机关举报奖励是指根据有关规定,职务犯罪举报案件经查实并经依法处理后,由检察机关根据所举报犯罪的性质、情节和举报线索的价值等因素,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的荣誉奖励和奖金奖励④。
  (4)依法开展举报失实澄清工作。举报失实澄清,是指检察机关对举报失实的举报线索,依法进行调查后,认为被举报人并没有违法犯罪问题,而由检察机关向被举报人说明案件查处情况,消除被举报人的惶恐不安心理,消除因为举报和查案而给被举报人造成社会影响的一项活动。
  (5)通过检察建议改进被举报人单位工作。针对举报工作中发现的被举报人或被举报单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发出检察建议,郑重地帮助被举报人所在单位查漏补缺,堵塞漏洞,督促其进行整改,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因被举报人的问题引发后续的不实举报。
  (6)依法打击恶意举报人。恶检察机关可通过履行移送恶意举报人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行政执法监督、立案监督、批捕起诉等职能,依法打击恶意举报人,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打击和教育的作用,减少或防止不实举报的产生。
  注释:
  ①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9月第2版,第93页。
  ②7件仅为2016年上半年的数量,相信全年的不实举报案件数量会更多。
  ③冒名举报经核实后一般按匿名举报处理,本文为表述更加直接和详尽,故作了详细区分。
  ④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学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9月第2版,第93页。
网站目录投稿:盼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