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志勇 涂雁玲 雷霆峰 裴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渐趋常态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对基层公职人员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尤其是对其工作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价值观决定着基层公职人员的履职状态。据此本文以价值观分析为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四个不同维度揭示反腐新常态下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的变化,并据此为提升基层公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治理效能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反腐新常态 基层公职人员 工作价值观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潜在或已构成腐败的行为持续发力,从《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从反"四风"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道道文件纷迭而至,规范公职人员的言行举止以遏制"微小腐败"、"软腐败"。仅在2013-2015年的两年内,县处级以下公职人员被查数量更是创历年之最。可见,高压反腐将是中国未来政治新常态。在这一时代境遇中,承担着基层治理现代化重任的重要主体——基层公职人员是否适应这一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工作价值观有何变化?个人工作价值观与基层环境如何更好的契合?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袁贵仁认为,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群体中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人们愿望的观念,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什么是好的或者不好的根本看法。景怀斌认为,价值观是个体认知外界信息的观念基础,起到了解释、分析、定位环境信息的作用。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拥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行为上的外化也就不尽相同。尤其因为基层工作的公共性对基层公职人员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作为国家运行最基本的行政细胞、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的基层公职人员,其工作价值观的取向显得尤为重要。而以往普遍认为公共部门具有稳定与保障的工作特性,具有相当高的同质性,因而认为对其工作价值观没有研究的必要。随着反腐步入新常态,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已然发生了重要变化,按照已有学者的研究和媒体报道多以负面示人,还有一些基层公职人员也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在高压的正风肃贪态势下其工作价值观的复杂性似乎正在影响着其治理效能的有效释放。 二、样本概况 本文选取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基层公职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运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实收1130份,回收率94.16%,其中有效问卷1034份,有效率91.50%。 第一,从性别分布可以看出,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性有556人,所占比例为54%;女性478人,所占比例46%,男女比例相差不大。 第二,在年龄分布方面,调研对象的年龄在35岁以上最多,有311人。从数据来看,其余各个年龄段人数分布没有特别悬殊的差距,总体以青年为主。 第三,从政治面貌来看,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近七成人员为中共党员,共青团委占比15%,民主党派人士和群众占比较小。 第四,在职务职级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主体为科员,其人数为523人,超过5成,其次为办事员有168人,占16.25%,副科有140人,占13.54%,正处仅有5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部分集中在副科级别以下,符合基层公职人员这一群体职务分布的现实情况。 三、反腐新常态下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的变化 国内学者郭靖从心理学出发,借鉴Rokeach的理论框架,把公务员工作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大类,前者由人际支持、工作的意义、收入与待遇、个人发展、稳定性五个因子构成,后者由进取心、稳妥和消极三个因子构成。郭靖实证调研结果指出,公务员最看重的终极价值观为收入与待遇、人际支持、稳定性;最主要的工具价值观为稳妥。通过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引用收入与待遇、人际支持、个人发展、稳妥这四个维度作为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的构成因子,进而探析反腐新常态下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的变化。 第一,收入与待遇维度。随着实际收入有所减少,涨薪呼声不断高涨。新一轮公务员"薪政"也拉开帷幕,在2015年7月底的调薪"大限"来临之际而暂告段落,在普遍微涨,甚至部分群体实际收入不升反降的"质疑"声中,作为这一轮调薪倾斜对象的基层公职人员也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波动,失落与期待并存。 一方面,公款节礼被禁、隐性福利遭切、灰色收入受阻,基层公职人员的实际收入有所减少。就"隐性收入断裂,正常福利和补贴受影响,整体收入水平受影响"这一选项,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者高达77.27%,而"完全不符合"与"不符合"各占比8.70%、14.02%。据人民网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干部开始失落,"各种福利少了,所有待遇从简,每月微薄的工资已多年未涨,养家糊口都勉强"。实际收入的减少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无法维持基层公职人员较为体面的生活,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自从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超过半数(53.68%)的基层公职人员认为目前工资福利待遇减少,近七成(67.79%)的基层公职人员对于目前工资待遇呈不满意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是有7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弱化基层公职人员的干事动力,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则有可能不愿作为、得过且过。但对于"油水"本就不多的基层公职人员而言,此举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反倒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其心理,激发部分基层公职人员的期待心理。 另一方面,此番公务员涨薪也带来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波动。超过半数的基层公职人员(52.51%)认为此番工资上涨力度不够,略感不满足,甚至有少数基层公职人员产生失望心理与离职想法。一些公职人员觉得旧有收入中的部分隐性收入被压缩,而新的涨薪政策力度不足,现实制度改革与原本的期待有一定落差。但另一方面值得庆幸的是仍有25.82%的基层公职人员感到知足,视其为"正能量"的改革信号。有12.96%基层公职人员认为中央实施"八项规定"以来,工资福利待遇是有改善的,有10.25%的基层公职人员对于目前工资待遇是满意的,对未来的工资改革增加了信心。 第二,人际支持维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人以身心的愉悦,帮助树立较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对待工作,而僵化的人际关系则起到阻碍作用,是"为官不为"的负催化剂。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乡土性"投射到基层社会就是典型的体现为"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这使得基层公职人员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 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在当前抓得严、盯得紧,给予便利又恐被查,铁面无私又怕不被理解中左右为难。就同事关系而言,46.23%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政治竞争"加剧,而较为压抑的工作环境不利于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就亲友关系而言,42.36%的基层群体对于身边同事或亲友被查而牵连自己表示一定程度上的担忧。就干群关系而言,基层公职人员是直面人民群众的基层群体,是中央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僵化的干群关系不利于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而问题官员多少拖累群体官员的形象,部分群众对基层公职人员戴有有色眼镜,极易挫伤其积极性。但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分析,中央正本清源,让基层公职人员一些饱受诟病的负面标签得以消除,公众误解得到一定消弭,断裂链条有所修复。公众质疑的减少,干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反而提供一个更为轻松的工作氛围。 第三,个人发展维度。中央上打"老虎"、下拍"苍蝇",打击范围之大、力度之广前所未有,力图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新生态。为部分想要有所作为却一直受到官场旧秩序束缚而不敢作为者的个人发展创造机会。 随着"圈子文化"、"应酬文化"的破除,过去游离在人际关系中,只会"做人"不擅干事的基层公职人员无所适从,但"小圈子"、"小山头"现象的减少,也为德才兼备者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晋升空间。就长期而言,问题官员遭肃清后,官场风气得到重塑,政治生态更趋稳定,职业才会更具稳定感与安全感。闽南山区一位县委书记告诉记者:"新一届中央领导强力反腐,‘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特别是‘大老虎相继落马,让我们基层干部感觉很振奋……现在反腐深入人心,整个官场风气好了很多。风清气正后干部就不会想着跑官要官了,而是专心发展地方经济,服务民生……"规范办事程序后,无需苦心经营、处处逢迎,营造轻松自在之感。接近半数(49.03%)的受调查者认为反腐带来职业本态的回归,廉洁自律,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感。投机现象减少,从"谋官"转到"谋事",反倒让为官更易、为官更公平,可以有所作为。另外,随着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将在县以下机关实行,13.44%的基层公职人员认为会强化干事动力,近四成(40.04%)的基层公职人员认为其实施效果有待长期观测,从而增加了基层公职人员晋升发展的期望值。 第四,稳妥维度。部分"官以为常"的潜规则有被破除的趋势,固有的办事模式留有隐患,让不善做事却只想求稳者滋生焦虑、倦怠之感。官场歪邪气得到肃清,从政环境将渐趋稳定,但对反腐风向把握不足者则很可能因为追求稳妥而产生消极作为。 部分旧有的办事思维和做法不再适应新常态的需要,相应的调整势在必行。适应新标准、高要求需要时间,而问责机制日臻完善,易诱发焦虑之感而不会作为,倦怠之感而不想作为。反腐新常态下,基层政府以往采取的发展模式和手段可能会碰到瓶颈,从前"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到耗子就是好猫",十八大后,不仅要求"抓耗子",更要以正确方式方法"抓耗子"。南开大学齐善鸿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公务员有了高标准、高要求。一些习惯于旧体制的公务员,其原有的工作模式、思维方式受到极大冲击。"22.05%的基层公职人员对这一新变化表示不适应,处于调试期。约半成(50.87%)的基层公职人员陷入"本领恐慌",高达87.91%者认为群众对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公务员队伍中,心理疲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状态。尤其是基层公务员,他们与各种琐碎、矛盾、纠纷打交道,工作节奏快,加班加点是常态。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基层公务员面对上访、突发事件等问题,经常会倍感挫折和无助,对工作滋生厌倦感。工作要求更高,日常考核形式更多,"白加黑"、"五加二"等工作重荷与高度规范性与服从性,加之以往的办事方法不受用而问责愈严,易引发心理疲劳与职业倦怠感。 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对反腐风向把握不定,产生顾虑感而不敢作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7.23%的基层公职人员对"从政风险加大,导致保守心态"这一选项吻合度较高。从政风险的增加降低部分基层公职人员的诉求,其更注重安全需要,追求稳妥,产生诸多顾虑,不敢伸展手脚做事,出现用隔岸观火的策略暂避风头的观望心理。季乃礼曾对高压反腐下官员心理做出分析,反腐压力增大时,官员会把参照点定在当下,结果就是把目前的地位定位为收益,维持现状就成为最大诉求。而一部分(30.08%)的基层公职人员对"不做事没事,做事会处事"的说法表示赞同。在权衡利弊后,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可能选择采取圆滑、中庸的态度,当起敲钟和尚,以明哲保身来换取风险的最小化。 四、结论与建议 反腐新常态对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的影响不置可否,在收入与待遇、人际支持、个人发展、稳妥这四个方面都产生了新变化。而本文试图解决的就是如何将消极变化引导为正向行为。笔者在蒋硕亮均衡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从内外环境方面探讨均衡激励理论在塑造基层公职人员正确的工作价值观的可能,从而使基层公职人员工作价值观与基层环境更好的契合。 据调查显示,经济待遇改善是基层公职人员最重要的诉求,工资激励是其认为最重要的激励方式。而目前急需解决正常福利被"一刀切"与新的补偿机制不到位的矛盾。因此在内部环境激励方面,要将基层公职人员的工资外收入与工资内收入实现均衡,合理控制工资上涨幅度,正常的福利和补贴不能"一刀切",在收入与待遇实现均衡。在人际支持方面,在人情社会里,把握好家庭、社会、工作这三维关系尤为重要。应强化对基层干部的人文关怀,维持好亲友、同事、干群关系三者之间的均衡能够使基层公职人员愿作为、敢作为、有作为。 而不断加大持续反腐,扭转官风,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营造基层稳定的政治生态是从外部环境方面提高基层公职人员干事动力的不二选择。党中央要明确反腐不是一阵风,在政策和行动上加大反腐的力度、深度、广度,国内反腐与国外追赃均衡有序进行。彻底消除基层公职人员的观望、迟疑的心态,为反腐工作注入"定心丸"。通过创造协调均衡的外部环境,使反腐新常态会成为常态化趋势,进而使基层公职人员在塑造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的同时能够朝着"能为、实为、愿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0 [2]景怀斌.公务员职业压力:组织生态与诊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93 [3]蔡秀涓.世代因素对公务员工作价值观影响之实证分析:以考试院暨所属机关为?[J].东吴政治学报,2004(18):1-25 [4]郭靖.公务员工作价值观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303-308 [5]官员心态调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网,2014-6-11—2014-7-16 [6]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16 [7]雷霆反腐改变部分官员心态专家吁重视消极现象[EB/OL].2014-07-28半月谈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728/6430736、.shtml [8]原碧霞.公务员心理健康:面临两大"压力源"瞭望.人民网,2015-3-29 [9]季乃礼.强力反腐下官员心理分析[J].人民论坛,2014-10-11(19) [10]蒋硕亮.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