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日本首都圈产业分工协作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摘 要】日本首都圈有五十多年的规划经验。通过"多核心城市""分散型网络结构""地方产业活性化"等一系列措施,在完善首都圈各地区产业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京津冀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伟大战略,借鉴日本经验,对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首都圈;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
  序言
  自1958年起,日本首都圈先后进行了五次基本规划的调整,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第三次基本规划开始,逐步改正以东京圈为中心的一极集中战略,将中心区的部分职能逐渐向周边核心地区转移。以东京都带动次级核心城市的发展,并逐步促进次级核心城市的自立性。从而缓解了东京都人口、产业、职能等过度集中的问题,促进首都圈各城市协调发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是未来牵引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京津冀一体化尚处于开始阶段,且圈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很难进行产业对接,没有办法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各地区没有明确的、差异性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自成体系,产业重复现象严重。因此,借鉴日本首都圈各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的经验,对于京津冀产业迁移、产业链的逐渐完善,各地区职能的互补合作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首都圈产业协同发展的经验
  日本首都圈是指日本首都东京及其周边的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茨城县、栃木县、群马県和山梨县在内的一都七县。首都圈面积共36884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总面积的9.8%。2014年首都圈人口为4,3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4.3%,是世界最大的首都圈。GDP占全国GDP总额的38.3%,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一)建立多核心、"分散型网络结构"的空间模式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首都圈的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高,各种资源优势都集中于东京一极。同时,东京也面临着人口、产业、职能过于集中,城市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为了分散东京职能,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地域间分工合作。1999年日本在第五次基本规划中提出了"多极分散型结构"的策略,并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一、各地区以当地特色作为发展的基准,指定东京都之外的9大区域作为振兴地区,形成如城市职能集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特色农林水产业集聚地、自然生态据点、国际交流据点等有独特性的区域。二、通过国家、地方、民间组织的合作,增加产业、经济交流的机会,同过交通网、通信网的建立,保持各地区间信息交流的通畅。三、通过工业限制法等法律,限制东京及其周边地区新增工厂和大学教室。将产业过分集中的地区的部分企业向周围地方转移。在分散的同时,形成自然科技产业、软件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产业等产业的集聚中心,重点发展。四、建立多个核心城市,分散东京中心部职能。指定横滨等15个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的缓解了东京的城市压力,并使得首都圈各个地区的特色得到充分发挥。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高龄少子化时代的到来,过度的多极分散的策略抑制了东京的发展。2009年,日本废除了东京新增工厂的限制,并制定了"首都圈广域地方计划",将核心城市改为国际战略综合特区,在保证东京作为国家中心的核心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减弱的同时,协助地方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地方产业活性化,加强当地产业集聚
  为了促进首都圈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在各地区形成各自的产业集聚,自1998年起,日本关东经济产业局先后在首都圈西部及首都圈北部实施了"地方产业活性化计划"。以东京都带动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产业支援网络,活跃地方机械、电子、通信等具有潜力的产业,形成世界级企业群。200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又提了"产业集聚计划",旨在促进地方创新产业集聚。其中特别是在京滨地区实施的"京滨网络支援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京滨产业区聚集着大量优良的研究机构及制造企业,并在此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新事业、新产业。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形成了临海工业带和67个内陆工业园区,总面积3340.9 万平方米,入园企业2332家,而这些企业近半数是东京城区转来的。(王凯,2015)截至目前,在形成产业网络的同时,陆续投入各种综合性支援政策,保证产业网络所需的信息共享,促进各种事业的发展并在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将东京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向地方传递,构建了"东京-地方"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体系。
  二、日本首都圈产业协同发展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启示
  (一)合理布局京津冀空间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京津冀各地区产业封闭,产业同构现象是影响各地区协同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如何合理布局各地区产业分工,让各地区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现阶段京津冀产业现状是将唐山和天津作为矿业的中心,将北京、唐山、沧州作为制造业的中心。诸如服务业、科技、IT产业则集中于北京一极。运输业集中于北京和天津两极。公共服务则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天津次之。今后,可以将京津冀划分为四个发展区域。一、以天津和北京为中心的"高新产业发展区"。以各种服务业,科技产业为主。二、以天津、秦皇岛、唐山、沧州为中心的"临海临港发展区"。三、以保定为中心"南部现代产业发展区"。主要以近代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四、以张家口、承德为中心的"北部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不忘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发展区"。
  (二)协调北京与外围区域之间的关系,落实产业转移与承受。
  现阶段首都圈内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均,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天津也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此相比河北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北京弱化部分职能,向外转移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让京津冀一体化的步伐更加和谐统一。沿着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主轴,"北京—唐山—秦皇岛"为附轴的"发展轴"建立转移方案。将首都北京的钢铁向唐山转移,重新进行制造业分工。此外,沿"北京-保定"发展轴将制造业向保定转移。当然要想完成这些转移,一方面需要交通网络的完善,还需要电力、水资源城市资源等各方面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希望北京高、丰厚的教育、医疗资源能给周边地区带来福祉。这需要各地区在信息交流、市场开发、创新、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构建合作机制。同时要注意的是,北京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注意防止核心城市的过度疏解。因在弱化一部分职能的同时,要保证其核心职能不但不弱化反而要进一步加强。保证其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提升在国际竞争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常艳. 日本首都圈的规划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J]. 经济研究参考,2014,(59):32-35.
  [2]王凯. 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J]. 现代日本经济,2015,(1):65-74.
  [3]张玉棉. 京津冀城市分工与布局协同发展研究_基于日本首都圈的经验[J]. 日本问题研究,2015,(1):12-19.
  [4]日本国土交通省.平成27年度首都圏整備に関する年次報告[EB/OL].日本国土交通省,2015-6.
网站目录投稿: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