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整本书阅读不是过于课程化的问题而是如何课程化的问


  前不久,杨先武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提到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两点担忧,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从现实情况看,类似现象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是极少存在的。这种担忧不但无助于整本书阅读问题的解决,反而更容易让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当下,对如何进行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一线教师普遍存在很多困惑:课本都教不完,哪有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自己都没读过课程规定下的整本书阅读的篇目,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都没掌握课程规定下整本书阅读的路径、方法和目的,谈何指导学生建构阅读能力?当然,家长对课程化整本书阅读的认识偏差也是整本书阅读的障碍之一 。
  因此,整本书阅读不是过于课程化的问题,而是必须课程化和如何课程化的问题。
  首先,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标中,都对整本书阅读的必读和自读书目做了规定。这是基于目前学生"读书少""做题多"的现象提出的,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纠偏。从课程意义上讲,进行整本书阅读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
  其次,整本书阅读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爱上读书。当前,如果不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会回到"题海战术"中。因此,我们在考虑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意义的时候,必须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
  第三,杨老师所担心的并不是整本书阅读过于"课程化"的问题,而是整本书阅读在课程的视域下过度结构化的问题。温儒敏先生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不能太功利,这强调了一种积极的导向。但在刚刚开始倡导学生读整本书的情况下,功利一点总比不读书死做题要强。
  第四,杨老师担心,有教师主张"强化学科意识",认为"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而把其他方面的书籍看作"非语文的读本",并划为课外阅读的禁区。更有甚者,通过"下死命令"的手段,强制学生阅读指定的经典作品。但在现阶段,学生能够在教师强调学科意识的情况下读书,总比不读好。
  当前,整本书阅读的状况虽然有了好转,但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离学生的真实生活还比较遥远。这需要解决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性质定位过于狭窄,要将所有反映人类文明结晶的书籍有选择地纳入应有的课程体系,不一定非得是语文课程,这一点国外有很多成熟的做法值得借鉴;二是要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偏于随意的现象进行纠偏,明确教学内容中哪些是规定性的、指导性的;三是解决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的问题,必须摒弃从作者到背景再到人物分析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创造性的任务群驱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自主、自由探索文本;四是必须改变僵化的测量评价方式,否则就很难把整本书阅读落到实处。
网站目录投稿: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