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王夫人 红楼人物 印象中,几乎没有人喜欢王夫人。 她的最可恨之处,便是驱逐了晴雯,致使其含冤夭亡。平时不大言语,看起来心慈面善的她,居然会下那样的狠手,不禁让人有些惊讶。 "原来王夫人自那日着恼之后,王善保家的去趁势告倒了晴雯,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王夫人皆记在心中。因节间有事,故忍了两日,今日特来亲自阅人。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因这事更比晴雯一人较甚,乃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 对四儿:"这也是个不怕臊的。他背地里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打谅我隔的远,都不知道呢。可知道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对芳官:"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上次放你们,你们又懒待出去,可就该安分守己才是。你就成精鼓捣起来,调唆着宝玉无所不为。" 可见,被逐出去的理由,便是"勾引"和"调唆"。 对晴雯,逐出时倒没见说什么。以前曾说她一副"轻狂样儿"、"妖精似的东西"。她的罪过,就是长得像"狐狸精"。当然,晴雯是遭了谗言。但是,对王夫人来说,即便是没有想着去"勾引"和"调唆"宝玉,只要存在着这种可能性(长得太美),也都要毫不犹豫地赶出去――这种想法,倒有些"红颜祸水"论的意思。 显然,王夫人抱定了"宁可错杀三千"的念头,以保住"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 "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检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因又吩咐袭人麝月等人:‘你们小心!往后再有一点份外之事,我一概不饶。因叫人查看了,今年不宜迁挪,暂且挨过今年,明年一并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对此,脂批道:"一段神奇鬼讶之文不知从何想来,王夫人从来未理家务,岂不一木偶哉?且前文隐隐约约已有无限口舌,谩谰之谮原非一日矣。若无此一番更变,不独终无散场之局,且亦大不近乎情理。况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非捏造而成者,故迥不与小说之离合悲欢窠臼相对。想遭冷落之大族子弟见此虽事有各殊,然其情理似亦有点契于心者焉。此一段不独批此,直从抄检大观园及贾母对月兴尽生悲皆可附者也。" 有一种常见的解释:因为贾政宠着赵姨娘的缘故,使得王夫人痛恨一切美丽的女子。赵姨娘是否有那么美,这里暂且不说。以我的理解,宝玉是她的儿子,她自然会站在儿子(而不是正室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我想,她更多的,还是担心那些女子会影响他的名声和前途。 在王夫人看来,宝玉都是被那些丫头们"勾引"和"调唆"坏的。为了宝玉,很少出手的她,居然也雷厉风行了一回。 贾政对宝玉,也是"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在他看来,宝玉一点都不务正,专在女孩子身上用功夫。抓周时,他只取了脂粉钗环。贾政便认为:"将来酒色之徒耳!" 为琪官和金钏的事,贾政盛怒之下,把宝玉毒打了一顿。琪官之事,得罪了忠顺王府,显然可能"累及爹娘";金钏之事,"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在贾政看来,此子"不肖"已极,甚至有可能会"弑君杀父",因此必须好好教训,"为的是光宗耀祖"。 这一对夫妇,都自以为对宝玉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打杀的手段(王夫人虽然没有打宝玉,但对他来说,恐怕比自己挨打还要难受)。可以想见,宝钗由一个爱看禁书的、"淘气"的女孩,是怎样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个样子的。她也经历了一个"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的阶段。 在我看来,贾政和王夫人,大约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一对父母。对贾政来说,显然比较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况且,从贾母的话来看,他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王夫人呢,虽然不打孩子,却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试图"改造"儿子。 无奈,像宝玉这样的孩子,是很容易被人误解的――是他太特别了,除了雨村,连贾母也解不过来。因此,父母对他的不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宝玉挨打后,便有了王夫人接见袭人的一幕。在此回中,袭人向王夫人进谏,要把宝玉搬出大观园,以避嫌疑。这话正合了王夫人的心思,于是倍加赏识袭人。 王夫人为什么会选择袭人呢? 在那个社会,男人是要去立一番事业的。若是太痴情,在女子身上花心思,就往往会被人认为是没出息,甚至可以说是"不肖"。若是为此而耽误了自己的前途,那么该女子常常会被认为是"红颜祸水"或"狐狸精"。一个好的太太/姨娘,应该全心全意地支持、甚至是督促夫君去干事业。当然,男子的性要求,还是要好好满足的。所以,女子还要长得漂亮、性感。 在我看来,宝钗和袭人,几乎就是按照这种要求"设计"出来的:二人均在做不懈的努力,来使宝玉走上"正途";宝钗是"艳冠群芳",袭人也是"似桂如兰",可以说是既香又艳。 而黛玉和晴雯呢,则和宝玉同属一类人。两人都不怎么规劝宝玉;而宝玉呢,对这两个虽然亲密,却很纯真。显然,在黛晴和宝玉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同气相应:任情任性,而不顾世俗的眼光。这样的人,无疑会使宝玉沿着"歧途"愈走愈远。因此,是很"危险"的。 在我看来,王夫人的选择,则代表了世俗的眼光。她和贾政,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来使儿子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可是,贾宝玉只是一块石头罢了,无法被雕琢成美玉。她这样做,只会促使宝玉更早地离她而去。 2004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