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共学共事共修养营造师生和谐


  共学、共事、共修养,营造师生和谐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从共学、共事、共修养三方面谈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和谐 师生 共学 共事 共修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人要和谐,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和谐的教育,实施和谐的教育就需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1)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和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共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好学。"(2)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显然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随着各种传媒的出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可以获取到课本内外的知识,他们的知识可能超越教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之尊",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陶先生曾告诫我们"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3)
  他还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4)"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5)
  教师应该承认师生平等,与学生一同学习。承认差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策略;允许学生说错,说错了不讽刺,不讥笑,在鼓励中给予指正重答;允许学生不会,不会的不埋怨,不挖苦,不怕重复地给予指导点拨;答得不完整的,耐心等待,允许想好了再补充;教师不会的可以向学生请教;教师错了,允许学生指出、争论。这样师生间就会达成一种理解、自由、民主、轻松、愉悦的关系。
  二、共事
  班集体活动中,教师以身作则,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特长,激情投入,与学生一起唱歌,一起做操,一起出板报,一起大扫除,这样就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打成一片,使他们在活动中,逐渐接受你,进而接受你的教学、你的思想、你的教育,最终达到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一二・九歌咏比赛,要求每班一个大合唱,时间非常仓促,从通知到比赛,只有三天准备时间。我征求学生的意见,选取了一首《红星歌》,但是大家都不大会唱,于是我上网下载歌曲及视频,抽空就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唱,可是时间过去了一天半,还是不如人意。于是第二天放学后,把学生留下来进行了一次集训。刚开始学生们总是放不开,跟不上拍,平时不大会唱歌的我也只能豁出去了,跟着音乐轻声教唱了一句,学生一下子注意力集中了,兴致也来了,就这样一句又一句,总算唱得有七八分像了,可声音还是不响亮,我也顾不得许多,放开喉咙大声领唱,学生们的声音也越唱越响亮。放学后,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有好几个地方唱错了。"我说:"是吗,我也不大会唱,回家后我还要好好学。"回家后我一直跟着音乐学唱,第二天又请来音乐老师当场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比赛中我班获得了一等奖。这次成功为班级争得了荣誉,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
  这学期我们班共有学生32人,要负责本班教室内外、洁具室、一幢实验楼(共有6间教室,外加三个走廊和两层楼梯)的打扫,任务非常重,值日表修改了三次,总算每个地方都安排有人,但每个人的任务都很重,开始学生也有怨言,嫌苦怕累。每个周一,我都会带着抹布参与到大扫除中,擦桌子,擦凳子,擦玻璃,一楼擦到二楼,再到三楼,学生们看到我和他们一起劳动,也静了下来,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地干活,有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主动去帮助其他同学。其他班级学生早已打扫结束背起书包回家了,而我们班没有一个同学偷偷溜走,直至任务全部完成。试想,如果教师只是分配好任务,就呆在办公室不闻不问,学生们还会认真做事,看到别的班级同学放学了,还会坚守岗位吗?
  正是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同甘共苦,学生才和教师共担当,同进退。
  三、共修养
  什么是修养?哪些人需要讲修养?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然而人何必有修养?修养又有什么好处?就普通所得,修可以丰富经验,养可以活泼精神,身体且亦因之健全,所以人人讲修养。"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一本书。要提高学生的修养,就要注重教师自身的修养。为营造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与学生共修养:
  1、热爱集体,爱护公物
  从接任新的班级开始,我就教育学生要爱护班级公物,维护集体荣誉。我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教室里有垃圾,我弯腰捡起;黑板没擦,我举手擦掉;凳子坏了,日光灯坏了,及时叫人修理……有集体活动,我总是和学生们在一起:一起唱歌,一起出黑板报,一起制作手抄报……学生们也耳濡目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付诸行动上,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人人为班级服务,为班级争光添彩。一直以来,我班卫生很少扣分,集体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宽容互让,团结友爱
  每个新学年我跟同学们说的第一句话总是:"我们大家有缘才聚到一起,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要珍惜缘分,团结友爱,互相尊敬,互相体谅,互相谦让,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希望我们和睦相处,共同度过这段美好时光。"
  作为老师,我也时时践行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不以学生成绩好坏为喜恶的标准。我班有两名特殊的学生,他们由于智力因素,连字也不识几个,成绩自然不好。但是我从来不去批评指责他们,相反,尽量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如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劳动积极等,当着学生们的面表扬他们,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得到尊严。学生也偶有嘲笑、欺负他们的,每次我都让这些同学换位思考:假如自己由于身体的缺陷,别人嘲笑、欺负你,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对于这些弱势同学,我们给予的应该是帮助,让他们得到温暖。久而久之,同学们不再欺侮他俩了,平时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他们也在同学中得到了快乐。我的宽容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文明之风在我班蔚然成风,同学之间极少发生矛盾冲突,师生间也和睦相处。
  3、遵章守纪,严于律己
  学生在校能遵章守纪,严于律己,踏入社会才能遵纪守法。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仅是为学生制定的,身为教师更应严格遵守。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也要按时上班、上课。工作以来,我每天坚持在学生到校之前到班,学生看到班主任天天早到班,也按时到校,从来没有迟到现象。升国旗时,我总是整好服装,自觉立正,双手靠拢身体两侧,仰头对国旗行注目礼,学生们也自觉站直,对着庄严的国旗行注目礼。在着装上我一贯坚持朴素得体,学生也以朴素整洁为审美标准……渐渐地,学生把遵章守纪当成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教师去强制执行,也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敌对情绪。
  4、直面失败,乐观向上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激流中,每一个人都随时面临着困难、风险、挫折与失败,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蜜罐里的,是"温室里的花朵",一道小的难题,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一句不温柔的批评,这些小小的挫折都会使他们痛哭流涕,伤筋动骨,甚至一蹶不振。他们娇气,软弱,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意志薄弱,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作为教师也要教育学生直面失败,乐观向上。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走进教室,走近学生,我常常把生活中的不幸、痛苦,深埋在自己的心底,用微笑去面对学生,用笑容去感染学生笑对生活。面对班级活动的失败不去怨天尤人,责怪辱骂,而是让学生总结得失,直面失败。让他们明白比赛不仅仅只是一个结果,也包括我们为比赛而准备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参与的活动,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比赛前的各个细节,各个行为其实也都是在比赛,而我们最终的结果只是一个分数,这一个分数代表不了我们整个过程的成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为比赛而付出的,我们所体会到的,都会促进我们的进步,只要同学们通过比赛有所得,有所进步,那么在这方面大家就是胜利者。教师对失败的坦然,也让学生能顺利地走出失败的阴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乐观向上,纵使今后的路途多么曲折,多么坎坷,他们都不会惧怕、退缩。
  学校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的社会少不了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班级,和谐的班级体现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意义之大责任之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道尽。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用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打通人与人的隔阂,达到真正的精神交通,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43页
  (2)《在生活教育社新年叙餐会上的讲话》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609
  (3)《放下"师道之尊",做学生的"学生" 》海门市秀山小学 徐雪松
  (4)《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陶行知全集》第8卷第140页
  (5)《教学合一》 《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23页
网站目录投稿: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