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而教师信息化发展是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势所趋的职业教育改革中,职业院校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提高教师的信息化专业水平,这是教育改革成功、提升教师能力、提高学生培养水平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信息化 教师培养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进程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素分析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当前信息时代最为显著的教育变革之一。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进程中,最终的成果表现在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将技术整合到个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进程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行为、掌握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技能并熟练运用是重中之重。 1.传统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要素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是知识的施予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是单学科的独立模块。因此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素主要包括教育学科知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素养。 2.信息化进程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素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建成一支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并通过技术整合将传统模式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因此,信息化要求教师在传统教师知识、能力基础上,还应具备基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技术专业实践能力等。 3.面向信息化的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发展过程 根据克莱因等学者的理论,可以将教师的信息化过程概括为挣扎、掌握、冲击和创新阶段。结合笔者对所在学校及其他职业院校的调查研究,可以将职业院校教师在信息化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发展理论本土化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认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并认识信息化技术,但对信息化技术心存畏惧和疑虑,在课堂中偶有尝试,对传统的教学影响不大,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仍是教师。 第二阶段:操作使用。通过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反思,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教师逐渐掌握信息技术,并能熟练运用于新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使用技术的优势与信心不断增加。 第三阶段:整合调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主动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在技术作用下,传统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四阶段:创新提高。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应用自如,在实践中创造学习情境,不断整合技术、课程,进行创新,实现持续的教学改革。 二、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 为详细了解职业教育中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状况,笔者对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等8所职业院校的103名教师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技术支持下的专业实践能力。 通过101份有效调研问卷和68份访谈结果记录显示:在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进程中,基础的信息素养大多数教师均已具备。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教师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整合能力亟须培养。 三、消除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障碍的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显示的发展障碍处于教师信息化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职业院校要改变以技术信息为主的培养内容,及时更新,将重点转移到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主的方面上,引导教师更新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方式。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并参考诸多成功案例,明确了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阶段必须引导教师考虑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将技术的操作、应用、反思及技术的转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将技术和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它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教育本质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导演角色,同时明确学生的主体角色。根据教育目标灵活使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并将新技术整合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探索创新课程设计,创设学习情境。此外,教师还要对自己对技术的应用进行反思,不断提高个人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并积极进行创新。 四、河北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的典型做法 1.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朋辈指导"等方式的培训 (1)"请进来"方式主要是邀请行业内知名信息化专家到学院授课,授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职业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信息化新理论、创新发展等方面。信息技术基础针对入职1~3年的新教师和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教师,对他们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进行第一阶段培養。职业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针对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展开,主要培养他们利用技术处理课程和资源的能力,帮助教师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调整角色,在技术作用下改变课堂组织形式和课程结构。信息化新理论和创新发展模块主要针对中青年教师展开,培养教师整合信息化资源,并结合专业实现新课程设计和组织实施过程。 (2)"走出去"方式是组织教师参与国培、省培、信息化培训及下企业实践。分批分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先进教育理念强化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促进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促进教师在信息化进程中能将技术和专业准确整合,并不断引导教师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3)"朋辈指导"方式是在实践中与每周二的教研活动有效结合,同辈的实践指导以制度形式不断交流和持续。在教研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可以发表见解和实施体验,相互进行反馈和指导。在两年的实践中,新的课程改革内容被一点点地理解实施、反思和分享。满足了教师可持续学习的需要,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2.以"技术整合"为项目进行信息化能力的学习 学院教务处牵头主持"技术整合"项目,项目面向全体教师,着手教师信息化进程中第二、第三阶段的知识与能力培养。项目的目标是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信息手段。该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无一不体现了"技术整合"的理念。 (1)本项目的创新点有五个。一是整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二是"技术整合"案例教学。教务处组织各系部教师建设课程信息化资源,通过硬件配套和网站等软件支持,向全体教师筛选提供优秀案例作品,引导教师设计"技术整合"的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校园信息化资源,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扩充发展。三是资源型成果利用。资源利用是"技术整合"的最终目的,教务处要求全体教师都能根据学科需要,快速获取并准确利用信息化资源,从而真正实现信息化资源为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四是合作型学习。本项目的设计初衷是全员参与,在项目进程中要求各系、各教研室教师都参与到合作性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教师都成为"技术整合"的参与者、受益者。五是面向技术整合过程的评价。在"技术整合"的项目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采用过程评价法评价个人的活动,并学会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反复对项目过程的反思和不断改进,实现高质成果。 (2)"技术整合"项目的主要流程。 第一,"了解—应用",初步进行"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本阶段主要引导教师深度理解什么是教学中的"技术整合",在实践中如何设计"整合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单元,以及如何开展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 本阶段主要采用范例引导下的知識感知、理解创造循环。通过范例赏析,感知"技术整合"的优势,并尝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学习行动实践;通过模仿,教学设计整合了信息化技术,教学实施运用了信息化技术,并在评价中不断反思修改。通过项目行动的循环,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方法,获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信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角色。 第二,"应用—整合",实现真正有效的"技术整合"。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技术整合",体验什么才是有效的技术应用,尝试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把教师的角色由学习灌输者调整为学习帮促者。 为了实现本阶段的目标,项目设计引导教师体验什么是有效的"技术整合",引导教师实践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调整角色,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 第三,"整合—创新"实现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在"技术整合"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反复积累后教师能应付各种技术和整合应用的问题,并逐步设计"技术整合"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活动。 本阶段项目组采用问题引导策略,教师带着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到项目交流中,通过头脑风暴等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合作和反思中学习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经验,实现最终问题的分析、解决和经验分享。 (3)"技术整合"项目的成果。一是建设了实用型的信息化资源库,二是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三是建成了支持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四是进行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效果良好,培养了一批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 [3]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