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经》中有记载着这么一句话:"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出了山海经中的这句话之外,另外还有很多记录昆仑山的记载。还有诗人用诗歌去赞美昆仑山,也有剧作家去撰写昆仑山,总而言之,只要是跟昆仑山沾上关系的,那都是充满着极度神秘色彩的。 昆仑山层峦叠嶂,山之高度可直穿云端,所以在古人的眼中昆仑山是神仙聚集的地方,昆仑山有"瑶池"之意,而瑶池就是西王母的居所。再说到神仙,与之有最多联系的莫过于以仙风道骨著称的道教,明朝时期便有记载道教的混元派就曾在昆仑山建筑道观,便给此地留下了不少的优秀建筑。 1900年的时候便有两个道长来到昆仑山寻访道教的混元派留下的踪迹,在1916年昆仑山还修建了昆仑道观,十多年后才修建完成。 可这些道观没能存在很长时间,就由于国内的动乱而毁于一旦。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展了对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昆仑山也被列为了重点保护的对象。我国的文物保护部门派出了多批队员组成考察队,赴昆仑山实地考察那里的自然气象,考察队的名字就叫"091气象研究所"。 1979年这个考察队正式开始了对昆仑山的考察活动,在当地牧民的引领下他们对昆仑山周围已经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勘察,再之后就是进入昆仑山的内部考察。 令考察人员诧异的是那里四处都是零落的骸骨,有动物的,也有人的。在震惊之余,似乎也理解了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被称为昆仑山死亡山谷了。 这个山谷本名是那棱格勒峡谷,每逢夏季这个山谷内的落雷会异常频繁。所以夏季是不适合进入山谷谷内的,考察队由于背负了太多的任务不得不冒着危险在夏季进入了山谷。 进入山谷时他们遇到了一个当地的牧民,牧民不是无故闯入谷内的,是自己的马群寻找草源不听自己的指挥进入了峡谷。 牧民的大部分生活来源都靠这些马群,为了找回这些支撑活计的马,他也不得不进入峡谷。当牧民在危机四伏的峡谷内遇见了考察队的队员们,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劝他们不要再往里面走了,因为随时都有遇到危险的可能,可他自己却独自去到峡谷深处寻找自己的马群。 或许在牧民的心里没有马群,一家人的生活就没办法过下去,所以再危险他也得去面对。听了牧民劝诫的考察队在几天后也开始了向峡谷深处的进发,他们跟着牧民留下的痕迹前行。 当他们再次见到牧民时,他已经是一具尸体了。牧民身上没有任何明显的伤痕,离奇的一点就是他的面部是发黑的。尸体周围是他搭帐篷留下的痕迹,能够透露他死亡信息的也只有这些东西。 考察队的队员们被眼前这一幕吓到了,虽然进谷之前也见到过尸体,可是牧民与他们有些缘分,在几天前他还是个活蹦乱跳的人,几天之后就变成了一具骸骨,这样强烈且鲜明的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对比难免会让人更为震撼。 考察队来不及伤心,只能收拾行装整理心情,继续向前出发。 某天太阳正照着大地,蓝天上是层层的白云,这好天气并没有持续很久,电闪雷鸣就来得猝不及防,狂风暴雨将他们吹得几近倒下。 此时考察队中正在做饭的厨师老王被雷击中,直直地倒在了地上。大家赶过来救他的时候,他已经近乎一块烧焦的黑炭了。 队长观察了厨师老王的身体,发现他还没有完全的失去生命体征。于是和队员们合力把老王抬到了一个能够避雷雨的山洞中,队长有着很丰富的野外求生经验,他告诉队员们怎样安置老王,然后就是等待老王的苏醒。 果然不久后老王便醒了,他向队员们讲述了自己在遭遇雷击时的状况。自己只是听到了一声雷鸣,手里的厨具也不自觉地飞了出去,随后自己也没有了意识。听了老王的阐述考察队也明白了,一路走来看到的烧焦的尸体骸骨都是在峡谷中遭遇雷击,包括之前劝告了他们的牧民。 经过在峡谷内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以及后续的理论研究,考察队终于破解了昆仑山死亡之谷的谜团。 其实在昆仑山一带有着很强的磁场,到了夏季峡谷内会聚集很多的湿气,上空的对流云对其产生影响,导致此地雷击现象频繁。 况且峡谷内的森林树木很少,大多都是牛羊喜欢吃的牧草,这里容易吸引牛羊动物,放牧的牧民也会跟着动物进入这里,进而引发前面所说的相同的惨状。为了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1983年相关部门就将昆仑山一带封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