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罗素自述三十九禁欲主义为什么能够盛行


  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即使没有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影响,也要求男女僧侣保守童贞。犹太教的某些教派将所有性交都看成是肮脏的行为。甚至有些敌视基督教的古代社会也流行这种观念。在罗马帝国,禁欲主义成为一种潮流。晚期希腊和罗马时代,享乐主义思潮式微,而苦修主义则盛行。基督教后期的圣经里有不少内容是要求女性跟僧侣一样禁欲,这跟古老的旧约里关于妇女生育的内容大相径庭。新柏拉图学派跟基督教一样强调禁欲主义。当"物欲是有罪"的信念由波斯传入西方,同时也传入了"所有的性交都是肮脏"的信条。
  显然,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对性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并由此产生一种禁欲的冲动。如果我们想要搞清楚怎样的性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性需求,就必须考虑这种性抵触心理,弄清楚其来源。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认为,信念并不是反对性的来源。某种禁欲的信念起初也是由某种情感所激发的;当然,一旦这种信念确立起来,又可以让这种情感保持下去,但它并不是反对性的原初因素。我认为,反对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嫉妒,一个是性疲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一个人的嫉妒心被激发出来,哪怕事情不是很大,他就会对相应的性行为感到厌恶,并开始对性欲本身感到厌恶。一个男性如果完全受本能支配,他会希望天下女性都爱他,并且只爱他一个;如果那些女性又爱上别人,就会激发他的嫉妒心,并因此斥责别人是不道德的。当这个女人是他妻子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他发现妻子背叛了自己,就会憎恨她和她的情人,并会认为性是个坏东西。如果由于身体不好或年龄偏大而性功能减退,他就更会这样看。而在许多社会里,年龄大的人要比年轻人更有话语权,于是他们对于性的看法就成了公认正确的思想。
  性疲乏是在人类文明状态才可能发生的现象。在动物中是完全没有这种现象的;在未开化的人类那里,这种现象也极为罕见。在一夫一妻制情况下,也较少有这种现象发生,因为多数人只是由于有新的性刺激,才会产生过度的性行为。如果女性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做爱,可以拒绝男性的性要求,那么性疲乏现象也不会发生,因为女人也跟雌性动物一样,在性交前需要男人向她们示爱,而男人只有在性欲旺盛时才会对女人有这样的表示。在文明诞生之后,女性这种纯粹本能的感受和主动权越来越少了。对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就谋求生存之道而言,已婚女性跟妓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要借助于性服务,即使其本能并不愿意这样,她们还是得在性方面采取顺从的态度。这样一来,男性示爱的作用就被大大减少了,而这种作用是防止性疲乏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严厉的道德约束,人们就很容易放纵自己,性事过度,自然会产生性疲乏,最后走向禁欲主义。
  嫉妒和性疲乏交织在一起,就会构成一股强大的反对性的力量。我认为,这就是在一个纵欲淫逸的社会里禁欲主义盛行的主要原因。
  禁欲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还有其它一些原因。那些将自己奉献给神的男女僧侣,自认已经委身于神,因此不得不禁绝一切同世上人的性交。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所谓圣洁,于是圣洁和禁欲就成了同义语。直到现在的天主教教会,女僧侣还都自认是基督的新娘,因此认为与人性交是一种罪恶。
  我认为,在古代稍晚一些时期,禁欲主义得以产生,除了上述原因外,应该还有一些我们目前尚不知晓的原因。有时人们感到生活很有乐趣,浑身充满活力,生存本身就是令人满意的。有时人们又厌倦于生活,感到现实生活没有乐趣,精神空虚,只有把人生的意义寄托在未来。处于后一种情况,就很容易导致性罪恶的意识。也许正是上述一些原因,还包括其它一些因素,造成古代稍后时期几个世纪普遍存在的性厌倦心理,而禁欲主义就是它的集中表现。而基督教道德就是形成于这一时期,这就造成十分不幸的后果。后来的人们,即使身心强健有力,也不得不尽力遵守这些病态的、疲乏的、处于虚幻之中的人之价值观生活,尽管这种价值观对于人类的生物学意义和生命繁衍已经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婚姻与道德
网站目录投稿: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