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腹黑汉文帝坐稳江山后杀功臣


  经常发现,读历史,就是破坏佳话。历史课本上给了历史人物们许多刻板的脸谱——如关羽的忠,曹操的奸,张飞的猛,刘备的诈——如果历史真像历史课本一样简单和概念化,那么它就丧失了绝大部分的魅力。
  幸好不是。历史常常会再给出你许多和人物脸谱相反的细节,甚至真相。
  举个例子,我所喜欢的汉文帝,一位有名的明君,仁厚、简朴,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也施行过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但他原本不过是一个在中央没有根基的诸侯王,朝内是一群跟随高祖打下江山的狠角色,朝外又有多位兵权在握的叔伯兄弟诸侯王,如果他是个小白兔,还能活得下来吗?他和军功集团就没有利益冲突吗?历史上,凡是碰到这些复杂的局面,要摆平,皇帝们都必须得杀人祭旗,文帝干过这些事吗?
  显然是需要的。
  文帝登基后,把迎立他为帝、立过大功的太尉周勃升为丞相。正在得意洋洋之际,周勃被人劝诫了:"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动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周勃非常害怕,请求辞职,文帝应允了。
  陈平一死,文帝当即就下诏把在京城的诸侯赶到封地去,实际上是借机把功臣宿将的亲信调离身边,让他们羽翼大削,打掉了原本盘根错节的势力。文帝的权力也得到巩固。周勃被调回来当丞相,但很快,文帝又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列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周勃不得不再次辞相归国。#p#分页标题#e#
  一回到封地,周勃与文帝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逆转。以前他下朝的时候,文帝经常"目送之",极为尊荣;而他下野一年多后,每次河东守尉巡视到其所在的绛国,周勃"自畏恐诛",身穿盔甲,令家奴带着兵器才敢见官。
  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周勃谋反。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办,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被抓,非常害怕,不知怎么辩解,狱吏也渐渐欺凌和侮辱他。周勃送给狱吏千两黄金,狱吏便在尺牍的背面书写"以公主为证"几个字给周勃示意(公主指的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周勃把皇帝此前给他的赏赐都送给薄昭(薄太后之兄),让薄太后替周勃说情。
  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意。当文帝见太后时,太后便用头巾扔向文帝,很不高兴地说:"绛侯周勃诛诸吕时,当年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不在那时谋反;现在他在一个小县里,为什么要谋反?"
  因为有了薄太后的求情,加上没有更多的证据,文帝赶紧向太后道歉,说:"官员们正在查清这件事,准备释放他了。"于是派使节赦免了周勃,恢复爵邑。周勃出狱后慨叹:"我曾经带领百万军队,怎么会知道狱吏现在如此厉害!"
  不久后,文帝又以"杀使者"之名诛杀了国舅薄昭。你可以把这看成文帝"大义灭亲"的光荣事迹,但这件事的记载里仍然有很多疑点。仔细一想,在入主未央宫前,刘恒(即文帝)通过薄昭为中介,得到了当时手握京师兵权的周勃的支持;后来周勃被诬谋反,中间穿针引线,给周勃求情的人,也正是薄昭。文帝是否怀疑二人结盟,有过利益的勾兑?很有可能。薄昭之死,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文帝防止薄姓坐大,将来难以驾驭。#p#分页标题#e#
  前半生立功、后半生诚惶诚恐、惴惴不安,大概就是功臣们无法逃避的宿命;功劳越大处境越危险,已是一个制度性的毒瘤。连以仁慈宽容著称的文帝,也脱不了这个规律。
网站目录投稿: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