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读书通胀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1923年,在德国,1英镑可以兑换18000亿马克,这当然不靠谱,可从1919年开始德国就这么一步一步滑向不靠谱的恶性通货膨胀。
  假如你不理解这个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在1923年购买一个鸡蛋需要的马克绝对数量,假如不贬值的话,放在1918年可以购买500,000,000,000个鸡蛋。在那个时代,每个月接近50%的通货膨胀都是温和的,以致绝望的人们都一致认为德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改变,哪怕他是一个独裁者,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个独裁者是希特勒。
  1920年德国政府无法从税收中筹集足够资金支付战败国赔款,只能将财政预算平衡的压力转移给印钞机,这一不负责任但是是看起来是当时唯一能缓解外焦内困政治压力权变策略的后果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其实在德国战败之前,政府就企图赌博自己能赢得战争赔款而平衡预算,就容忍了短期通货膨胀的政策,结果我们知道德国输了,局面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为阻止继续通货膨胀,就得减少货币的发行量,要减少货币发行量,政府就得平衡财政预算,减少开支,增加收入,避免通过滥发钞票来面对战争赔款和公务员体系工资支付问题。当开支无法压缩时,或者面临巨大政治阻力时,平衡开支的唯一出路是如何有效向国民征税。中央政府一旦无法通过税收平衡预算,就会转头求助印钞机,尽管他们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但是总有专家会声明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在应对通货膨胀努力中最受打击的是中产阶级,他们的存款和投资变得一钱不值,却面临日益增加的税收。那些真正的富人,从黑市交易中大发其财的人,却总有办法逃避税收。
  那些依赖土地产出的农民,只要肯诚实劳动,土地是不会欺骗他们的。他们在通胀时代只要没有天灾,并不会减少产出,但是农民们本能转向物物交换,哪怕囤积粮食也不交易成纸币,因而也可以避免财富被严重缩水但后果就是进一步加剧市场上物资匮乏,价格飞涨。
  普通老百姓对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往往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政府可以很快想出办法稳定金融,而没有认识到恰恰是他们依赖的政府选择恶性通货膨胀的政策以赖掉负债。等他们发现手中货币一钱不值,他们不得不拿出家里一切值钱的东西换成日常用品。在恶性通胀的时代,一块牛肉比一台钢琴更值钱,一公斤土豆比一公斤钞票更值钱。
  那些无法从事生产的中产阶级,在平日地位逍遥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把自己家庭中唯一一点值钱的东西找门路和农民交换成食品,比如很多农民看中了他们家的那台钢琴,虽然他们自己交换后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用途。
  而在大多数人无比痛苦的时刻,富人的奢侈品消费却有增无减。在没有稳定的货币环境中投资了无意义,而且赚取的巨额利润假如是纸币存在的话,不抓紧消费就一钱不值。既然如此还不如赶紧消费狂欢。
  事实上,奢侈品的繁荣是富人对财富的一面镜子,当一个社会富人的财富过多被消费在奢侈品而不是投资,你就可以知道,哪里一定出了问题。
  在通胀高峰期,本国货币失去了信任,法国普通人发现用一点点自己的货币就可以在德国兑换大量的货币,进而购买大量的商品,而生产商品的德国人一点也不感到高兴,因为生产商品的速度还赶不上货币贬值的速度,德国人创造的实际财富轻易被别国资本所购买,而自己的老百姓却因为缺乏支付能力而无法购买。
  在这种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无法依赖诚实的劳动获得体面甚至是基本的生存,每个人都开始转向投机,节俭,勤劳和诚实劳动已经失去吸引力。而中产阶级早就因为失去社会地位而丧失对国家的认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都流失殆尽,道德开始崩溃,在每个行业都盛行腐败,空气中充满这妒忌和仇恨,在绝望中人们愈加期待一个强人来改变一切,总会有一些政治投机分子抓住机会。
  在通货膨胀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感到痛苦,通胀的雨点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有些人会利用通胀获得财富,但大部分人在危机中无所适从。
  在德国恶性通货膨胀中,法国起了很坏的作用,法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德国。但是法国没有想到苛刻的《凡尔赛合约》最后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以想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是多么的英明。
  历史不同重来,但历史未必不可以重演。
  顺便说下,这本书翻译很烂,其实内容值得好好分析。
  关于作者
  秋叶, 武汉某大学, 站着挣钱的,就是老师。
  PPT策划,大项目售前售后技能,网络推广,写作出版,职业规划,男欢女爱等等
网站目录投稿:意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