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5月6日-10日在南开大学的学习培训,回眸天津经济过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结合新区发展建设实际情况,有以下几点思考。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18年,天津市生产总值18809.64亿元,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6亿元,下降8.8%。天津这是怎么了?历史上的天津曾经和上海的起点一样高,均是作为最早的开放城市启动了近代化进程。上海从松江府开始起步,逐渐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天津则得益于租界文化和前清的遗老遗少,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天津和上海,犹如当时的双子星座,遥相呼应、熠熠生辉,引领中国风气之先。 国家也为两座城市的发展倾注大量资源。1992年,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2006年滨海新区升格为第二个国家级新区,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天津经济看滨海,滨海兴则天津兴。滨海新区曾被誉为世界第三经济增长极,是作为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增长点,也曾跑出了令人瞩目的"滨海"速度。高投资、高增长是现阶段天津有别于一些城市的重要特征。2012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为8871亿元,超过北京的6463亿元、上海的5154亿元、广州的3758亿元以及深圳的2314亿元,其中滨海新区的投资就达到4453.3亿元。天津市同比34%的增速也远高于全国及发达城市水平。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上,天津市重点投向高质、高端、高新的大项目,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先后推出重大工业项目180项、服务业大项目120项、区县大项目88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大项目140项、市政交通大项目80项、商贸旅游项目40项。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群纷纷在天津市集结。这些重大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120个重大工业项目中有95个分布在滨海新区,按投资额计算,83%的重大工业项目投资落在滨海新区,这也是支撑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因所在。 但是滨海新区长期依赖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今后经济持续发力埋下隐患。2017年滨海新区被爆出统计有水分,GDP直接挤掉1/3,跌落神坛。而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四届区委五次全会中透露出来的信息,2018年浦东新区的GDP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成为全国经济第一区,领跑全国。天津,不仅与第一方阵中的北上广深渐行渐远,也有逐渐被武汉、南京等后起之秀赶超之势。中央对天津的定位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2006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规划》明确将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其中最重的名头莫过于"北方经济中心",连北京亦未能撼动。 仅仅过了9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就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重新将天津定位为"一基地三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定位的调整,同时也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2018年4月,"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京津冀职能划分出现新的格局,天津又该何去何从? 展望未来,天津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是要利用好资源,特别是是区位资源优势。毗邻北京,既有劣势也有优势。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天津除了积极承接北京转移产业,在人才引进上也要发功发力。人才引进方面有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一个是子女教育,另一个则是老人医疗。天津教育资源丰富,重点本科录取率常年位列前两位;医疗水平较高,天津肿瘤医院等专科医院在全国排名靠前,这些都是吸引人才进入的有利条件。同时,滨海新区腹地广阔,作为"三北"入海口,在引领地区外向型经济上也要担负使命,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带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助力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把握好政策资源优势。天津同时拥有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两块金字招牌,要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作用,先行先试。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摒弃计划经济思维,积极拥抱市场;不守摊守成、亦步亦趋,革故鼎新,做改革争先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得益于天津金融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惠,天津金融租赁行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并屡有建树,有望成为天津新的经济增长极。 接下来调整结构。一是提高民营经济占比。经验表明,民营经济对提升就业、促进发展方面优势明显。天津民营经济占比不高,在A股上市的51家企业中,民营企业有20家,占比仅为4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88%。今年1月,天津市政府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九条",就是要降低企业成本,打造天津投资"洼地",不断扩大民营经济占比,效果如何,拭目以待。二是调整产业机构。过去天津经济倚重传统产业,未来天津规划应该要有前瞻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打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为将来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争取时间、留足空间。 在湾区时代下,翠亨新区如何在湾区各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以下两点思考。 一、对标世界级城市群,以高标准规划打造湾区时代中山面向大湾区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新中心 翠亨新区将主动融入大湾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空间格局,依托中山东部临海片区整体联动发展,进一步清晰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建设时序,积极参与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打造中山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的桥头堡、"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的城市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的中山门户。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进一步提升翠亨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城市发展质量,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要求,逐步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较高城市生活环境和社会管理水平、鲜明滨海城市特征又兼容多元文化、健全创新体系和要素合理集聚的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翠亨新区要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展发展总体规划、城市空间与概念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起步区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水利工程等7个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在全市率先开展重点规划和建设项目国际设计竞赛、院士领衔评标等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及城市配套建设,加快中山纪念小学、科技金融新城和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 二、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大湾区创新重要平台 翠亨新区应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立区、产城融合,对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新区成立至今,以珠三角(中山)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项目的创新性、示范性、集聚性和引领性要求,围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主要产业,针对中科院、清华、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和深圳、北京、上海、港澳及欧美等国内外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展精准招商、平台招商和全产业链招商,采取"园中园"建设模式,打造中瑞(欧)工业园、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翠亨分园、哈工大无人装备产业园、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山)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海雅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总投资超1000亿元,初步形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精密仪器及时尚文化创意等创新型高端产业集群。 结合新区控规及定位的调整,接下来翠亨新区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将以总部企业和创新平台为主,要持续推进中山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建设,积极引入外部优质项目,发挥"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逐步扩大集群规模;充分发挥哈工大机器人(中山)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创新发动机"和 "核心技术孵化器"作用,吸引高端人才,积累科技成果,实现"创新、创业、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建立领先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在重大创新载体方面,扎实推进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和中山新药创制产业园建设,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共建共享科技创新机制,共同打造以中山为总部,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集创新药物研发、技术突破、平台建设与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孵育、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先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孵育体系。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型CMC&CMO服务平台、中科院创投公司牵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中科院大学药学院中山学院等产业创新链条的关键项目的落地建设,努力在新区内实现超常规新药创制产业集群,使新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在大湾区中领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