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第一章老子哲学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


  辛清源心悟道德经(立道篇)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老子高瞻远瞩,在2600多年前向世人提出道是"有物混成"的观点。"有物混成"是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物质永恒运动,推动了宇宙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
  《道德经》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是老子哲学之道主要的一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在《道德经》中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告诉我们:
  第一,老子之道是精微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之道
  《道德经》21章说:"道之为物",老子这句话精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道?道就是物质的。25章说:"独立而不改",是说这种混成之物不依靠其他任何东西而独立存在,物质是道的第一属性、永恒不变
  25章开头第一句话说:"有物混成",是说"道之为物"的物,是多种物混合而成,不是某一单一的物质。
  老子接着说这种混成之物"先天地生",从时间上确定了混成之物的历史地位和名分,为《道德经》42章提出道生万物的思想进行了理论铺垫。
  老子说:"寂兮廖兮",这短短的四个字指出了这种混成之物是最原始、寂寞无声、寥寥无几的精微物质。《老子》14章称这种精微物质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种混成之物的表象虽是虚无的状态,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精"、"其中有信"的客观事实。混成之物是虚而不虚、无而不无、空而不空之物。
  《道德经》14章所述的无形、无声的无,是表象和形式上的"无";"无"是用来表述天地开始之际的混沌状态,不是真正意义和实质上的"无"。而"有"才是"有物混成"的有,才是老子21章所说的"道之为物"的本质。
  老子以上论述"道"是"有物混成"的理论,充分证明老子哲学之道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这是铁证如山、无可非议的事实。也是我们确立老子"道法自然"是自然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依据,还是我们肯定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老子是一位自然唯物主义者的重要依据。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是没有真正读懂《道德经》,是没有完全理解老子哲学之道的本质内涵。
  第二,这种元始精微物质也被称谓是生天、生地、生万物的原始"真一之气"
  《道德经》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的理论,是老子《道德经》中很重要的理论,无论对于宇宙形成、气功养生还是治国 平天下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究竟是什么?对此,《列子.天瑞篇》解释说: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道德经》42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生万物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一"的理论;老子39章提出的"一"就是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的"一",充分说明"一"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的根基。
  "一"被道家历代专家学者称为"真一之气"。到了"真一之气"时代,宇宙从"无"出现了"有",就有了"一"的概念。原始宇宙的精微物质不知经过多少十亿、百亿年的蜕变,结束了虚无的表象,实现了有"一"的历史性突破。
  宋 张伯端《悟真篇》诗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和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宋 薛式《还丹复命篇》:"万物皆从一气生,天清地浊禀生成"。
  宋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中说:"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深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
  没有"真一之气"就不会实现道生万物的伟大壮举
  第三,这种原始精微物质的运动是宇宙万物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种精微物质依靠什么能量才能生成世界万物呢?就是依靠 "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永不停止地的永恒运动。运动、只有物质的运动,才是宇宙自然界生成发展的根本动力。"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毛泽东)。
  老子有关自然造就天地万物的思想,与西方提出的"上帝造人"的理论格格不入,符合马克思所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的科学论断。
  第四,元始的精微物质是天地之母、万物祖根
  《老子》25章说"寂兮廖兮"的精微物质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4章说: "渊兮,似万物之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德经》五千字的经典著作中,先后多次指出混成之物是先天地而生,是天地万物之母。归根结底是说元始真一之气是天地万物的祖根。这就是《道德经》生化"祖根"的理论。元 丁野鹤《逍遥云》:"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之大道祖根源"。
  《道德经》45章:"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道的作用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极其广泛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无所不有,无处不到,无所不为。
  第五,道本无名、无形、无欲,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
  道本无名。正如《道德经》32章所说"道常无名";41章说:"道隐无名"。为此,《道德经》25章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谓之名曰大"。可见,"道"是老子强加的命名。
  《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是世界上万物之母,而"寂兮寥兮"的无形无名的元气是天地的祖宗。世界上有形、有名之物,都是由无形、无名的元始祖气演化而生。
  《道德经》第一章开篇:"道可道,非常道",是说有形有名之物属于可道、可名的范围,被老子称谓是"非常道","非常名"。相反则是"常道"和"常名"。《道德经》诸多论述的"无"和"有"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常道"、"非常道"的理论的引申和发展。比如"无名"、"无为"、"无事"、"无欲"、"无私"等等"无"字理论都属于"常名""常道"的范围。老子所主张修炼的道,就是要修这些带有"无"字头的道,具有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特点。
  综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唯物主义之道,是老子自然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也是老子之德和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理论基础,在整部《道德经》的经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
  笔者赋诗一首作为本章的结束语
  宇宙原始物浑成,无名无声又无形,
  独立存在而不改,周而复始动不停。
  阴阳运动生一气,生化无形变有形,
  万变亿化生天地,天地造物人其中。
  天地乃为人之祖,不爱自然理难容。
  劝君莫丢根和本,华夏子孙万代兴。
网站目录投稿:忆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