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世界的热潮卷土重来,引发了一波旧怀想和新憧憬,潜伏在麻瓜界多年的巫师们纷纷放出猫头鹰晒出当年为哈利波特系列付出的热爱,讲述这些年来和哈利波特一起成长的故事。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历了凄惨童年的哈利·波特为何没有"报复社会"的倾向,反而成为了书中灵魂最纯净的人之一? 德思礼一家做了什么? 从拒绝到漠视,都是虐待 我们先看看哈利的童年有多么"凄惨":从小父母双亡,寄住在姨妈家,表哥常对他拳打脚踢,而姨妈姨夫则对他视而不见。别觉得只有达利的所作所为算虐待,虐待并不只是天天挨打、顿顿挨饿(虽然真的有挨饿),德思礼一家对待哈利,满满都是情感虐待。 当德思礼先生本来想招呼都不打就跟哈利拜拜,虽然哈利已经习惯了,韦斯莱先生都看不下去了,用近乎吼的音调说道,"他可是你外甥,你们接下来有一年都见不到了!"就差要扳着德思礼去跟哈利道别了。 美国儿童虐待研究专业协会对情感虐待做出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类别[1]: 漠视:如藐视、嘲笑、排斥或遗弃儿童。这样的漠视哈利简直见得多了:如果没有邓布利多的信,姨妈一家肯定不会收留哈利;玛姬姑妈(就是被哈利三年级开学前"吹胀"的那位)曾经多次侮辱哈利和哈利的父母,认为哈利"应该多挨鞭子"…… 恐吓:置儿童于危险中,威胁他们或他们喜欢的人、事物,来营造一种恐怖的气氛。在德思礼家,威胁对哈利而言也像早餐的煎蛋一样常见,姨夫会威胁哈利,如果他不听话,就把他关在壁橱里不让出来,就不给他去霍格莫德的同意函签字,就要杀掉海德薇…… 孤立:对儿童严加限制,阻止发展社会交往。姨妈曾经向往魔法,因为被拒绝、被窥视了秘密,转而憎恨魔法;姨夫不了解魔法,恐惧、排斥魔法,自然不可能让哈利自由地与他的巫师朋友们往来。 纵容/利用:鼓励儿童发展不当或反社会行为、价值观。这一点德思礼一家倒是没怎么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鼓励哈利,不过对达利,可是没少鼓励他"多吃"(哪怕同龄儿童最大码的衣服他也穿不下了),鼓励他欺负哈利…… 拒绝情感回应:忽视儿童、不表达情感、轻视儿童对温暖和关爱的需求。如果拿这一条去问德思礼,他大概会说"温暖和关爱?这小子也配?"吧。 心理健康、医疗和教育忽视:不满足、不关注儿童的心理、医疗、认知和发展需求。穿的只有达利不合身的旧衣服,本来要被送去学费便宜的公立学校,连哈利去动物园,都是因为达利的生日才"蹭"的,更别说哈利的各种需求了。用德思礼的话来说,养着哈利,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 仅仅是写下这些对书的回忆,都足以让我战栗:哈利的童年,真的太凄惨了。 伏地魔:跪下,叫我Lord 有多少受害者长大后成为了施害者? 回到题目的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隐含着一个预设:经历了凄惨童年的人会有"报复社会"的倾向。 这个预设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君不见,同样是童年期遭受过虐待的汤姆里德尔,不就是狡诈嗜血,成为了人人闻之丧胆的伏地魔,甚至黑化得连鼻子都没有了(大误)? 像伏地魔这样的角色,放到临床心理学家面前,八成是会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的,这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忽视或侵犯他人权益的普遍行为模式,例如不遵守社会准则、欺诈、好攻击、不负责任、缺乏悔改之意[2]。 而确实有大量的先前研究发现,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显著相关; 儿童早期的心理创伤也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密切相关[3]。 不被认可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无助、无价值感,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4];邓布利多把汤姆里德尔从孤儿院接到了霍格沃茨,但邓布利多不信任他,即便他在学生时代是级长、是受到许多教授喜欢的学霸,在他和海格之前,邓布利多还是选择了相信海格——这确实也是正确的选择。受过太多惩罚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残暴冷酷、缺乏同情,产生反社会人格倾向[4];诞生于迷情剂的作用,又从小在孤儿院看惯了甚至受到了欺凌,缺少爱与温暖,汤姆里德尔从小就表现得冷酷残暴,搜刮"同伴"的物件据为己有,将曾经欺负过自己的孩子骗去岩洞恐吓,自封伏地魔后更是杀人不眨眼,即便面对的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婴儿、一位可怜的母亲,念出索命咒时也不曾犹豫。 "哈利波特回来了?" 他有几乎整个魔法世界的爱 虽然前文说哈利的童年凄惨,环境因素各种不利,但哈利所处的环境中也有许多温暖和保护,有珍贵的、更能保护他的纯净的东西——爱。 虽然德思礼没把哈利当家人,但很显然,哈利也没有把德思礼一家当做重要的依恋对象啊,他不想回女贞路,而是把霍格沃茨当成了家。所以,即便再受到姨妈一家的虐待,哈利也不会像遭受了父母虐待的孩子那样,觉得受到了最亲爱的人的伤害而变得一蹶不振。哈利有更重要、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只要魔法世界在,就有人在支持他。 当全家都配合达利开展减肥计划、每天只能吃到葡萄柚时,海格、罗恩、赫敏纷纷给哈利寄来了蛋糕和美食;当德思礼威胁哈利绝对不会允许他去霍格莫德玩时,小天狼星寄来了同意函,还因为"杀人犯"的身份,成为了哈利在德思礼家的"护身符";邓布利多对哈利的帮助和关爱,远远胜过佩妮姨妈这些哈利血缘上的亲属;卢娜看上去疯疯癫癫,但坚持捍卫着正义,把哈利等人视为重要的朋友;当哈利第一次来到对角巷时,酒吧里的人向哈利致敬、来跟他握手;当马尔福一家设计害人时,他们的家养小精灵多比念叨着哈利,通风报信;在戈德里克山谷,许多陌生的巫师在哈利家的旧居门牌上签名、留言,安慰和鼓励着善良;当哈利走向禁林小屋、决心跟伏地魔进行最后一战时,那些逝去的爱人们都围在他身边,詹姆、莉莉、小天狼星、卢平…… 在遭遇不幸后,社会支持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给坠入深渊的人一个"软着陆"。良好的社会支持既可对应激状态下的人提供保护作用,又能维持人良好的情绪体验网[6]。虽然不见得所有的支持行为都得到了好结果(多比就曾害得哈利差点被开除),但这些温暖的好意,足以结成一个坚固的保护罩,护住哈利让他少受伤;又能化作抵抗伏地魔最尖利的武器,给哈利勇气。 "皮实"的哈利:"不要斯莱特林" 也选择不做"另一个黑魔王 相比伏地魔,哈利除了有爱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格兰芬多。 人的行为确实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像华生说过的那段在心理学界人尽皆知的名言: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当然,许多心理学家都并不认可这一说法,而更认同勒温提出的公式"Behavior=f(Person, Environment)",虽然这一函数不像数学物理公式,无法精确计算,也大大推动了"人的行为由人和环境共同影响"这一观点,促使其变得深入人心。 粗略想想哈利和伏地魔的身世,其实十分相似:一半纯血巫师的血统,从小失去父母,受到了邓布利多的帮助……为什么身世相似,却一正一邪呢?两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选择。 当哈利成为父亲,送孩子们去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时,小阿不思曾担心地问哈利:如果我被分到了斯莱特林呢?哈利先说,"那么斯莱特林就会得到一位优秀的巫师"(这是多么优秀的回答范例,比简单的"没事别担心"让人安心得多!),然后告诉阿不思:"如果你实在不想去,就告诉分院帽,它会考虑你的选择的——我就是这么做的。" 就像现在,原生家庭"背锅"论再流行,人们也不该忽视自己"选择"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有读者说,哈利这孩子"皮实"。"皮实"可以指"身体结实,不易得病",也可以延伸义为"心理结实,不易受伤"——也就是,对环境的敏感性低。 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 [5]认为,儿童自身具有"环境敏感性",不同儿童的可塑性并不相同,高敏感性(高可塑性)儿童对环境的敏感性更高,在消极环境下更容易表现出不良发展结果,就像一朵娇嫩的兰花,在理想环境中非常出色,而在不良环境中非常衰败;而低敏感性(弹性)儿童则无论在哪种环境下,自身的发展结果受到的影响都更少,就像一株蒲公英,耐受性非常强,在任何地方都能生长;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像郁金香,没有兰花敏感,但比蒲公英敏感;这一敏感性与先天遗传紧密相关。 这样看来,哈利就是一株蒲公英,如果没有伏地魔的追杀,如果他不曾来到德思礼家,而是由詹姆和莉莉平安抚养成人,他也依然会是勇敢正直的人,当然,也免不了有点少年的小缺点。 "救世主"也不完美: 哈利的"小问题" 哈利的灵魂纯净,但是,英雄也不是完人,邓布利多不是,哈利也不是。作为一个跟哈利一起长大、把自己代入过魔法世界的哈迷,会觉得哈利"救世主"的身份,并不如"一个勇敢、正直、有情有义的少年,也会有少年的小情绪和小脾气"来得生动、强烈。 按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看,哈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当然,并不会有真正完美的孩子。 说哈利易冲动冒险,应该不会有人反对。一年级敢溜去找巨怪、对付三头犬,二年级敢斗蛇怪,三年级救一个阿兹卡班的犯人,四年级参与极具危险的争霸赛,五年级对抗魔法部官员,六年级跟邓校找魂器,七年级干脆逃学去找魂器(我的学生时代怎么没有这么精彩)…… 虽然在小说中,这些情节都十分精彩、合情合理,但这明显属于冒险行为(risk-taking behavior),看上去有积极的结果和受益,但潜在的消极后果和损失也不容小觑: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哈利怕是早就不知道死多少次了吧?至少,光看违反这么多次校规,开除都不知道开除多少回了。 在现实中,青少年找不到巨怪、蛇怪去斗,但冒(作)险(死)行为也不少,饮酒、吸烟、吸食毒品、无保护性行为、危险驾驶、同伴攻击、违反校纪、偷窃、说谎……显然,这些行为都危害或至少潜在危害着青少年的成长。 人与冒险行为最相关的特质,是抑制性控制(inhibitory control)[7]。从名字就可以猜得出,这一特质指的是当人要冲动时,抑制冲动的控制能力。抑制性控制能力不足的孩子,除了更容易冒险,第一次上飞行课就骑着扫帚玩大俯冲,还会有更多的外显行为问题(比如逃课、违反校规),更少思考权衡(比如几乎什么都没准备就决定潜入魔法部),还更容易受到诱惑(比如沉迷厄里斯魔镜)。 总之,哈利的童年期确实凄惨,经历了多种虐待,而经历过虐待的孩子也确实容易有不良的发展结果,也有些孩子受环境的影响天生比别人更少,而且哈利有良师益友的社会支持,有"做出选择"的主观能动性,被称为 "救世主"的他虽然并不完美,但绝对担得起"书中灵魂最纯净的人之一"。 学堂君 在进入霍格沃兹之前,哈利的童年经历在外人看来可以说是坎坷,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或许,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决定我们自身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责任编辑:Spencer 林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