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经楼丛书》是清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吴骞辑。吴氏初刻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时定名为《愚谷丛书》,无总目,仅记入版心者3种,即《谢宣城诗集》、《谗书》、《拜经楼诗话》,之后随得随刊,直至嘉庆十七年(1812),历时27年。清光绪十一年(1885)会稽章氏收其中7种,刻成《重刊拜经楼丛书七种》。光绪二十年(1894)吴县朱记荣又将其中10种重加校订刻成《重校拜经楼丛书十种》。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博古斋在吴氏原刻基础上,又增辑吴氏所刻单行本30种影印出版。此为较完整和通行的版本。 吴骞(1733-1813)字葵里,号兔床,浙江海宁人,清代藏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一生不用觅封侯,只问奇书且校雠"(陈鳣《河庄诗钞》),无心仕途,只取"明经"学历,早年以诗闻名湖海之间,著有《拜经楼诗集》等,继而聚书,遇善本则倾囊购之,校勘精审,所得10余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吴氏著述宏富,较著名的有《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愚谷文存》、《拜经楼诗集》等。 该丛书收书30种,计有:《诗谱补亡后订一卷、拾遗一卷》、《陶靖节先生诗四卷补注一卷附录一卷》(晋陶潜撰,宋汤汉注,附录元吴师道撰)、《谢宣城诗集五卷》(齐谢眺撰)、《国山碑考一卷》、《桃溪客语五卷》、《扶风传信录一卷》、《王节愍公遗集一卷补遗一卷》(明王道焜撰)、《西湖苏文忠公祠从祀议一卷》、《南宋方炉题吟一卷》(周春撰)、《海潮说三卷》(清周春撰)、《罗昭谏谗书五卷附校一卷》(唐罗隐撰)、《阳羡名陶录二卷续一卷》、《论印绝句一卷续编一卷》、《孟子外书四卷》(晋綦毋邃注)、《棠湖诗稿一卷》(宋岳珂撰)《许氏诗谱钞一卷》(元许衡撰)、《孙氏尔雅正义拾遗一卷》(魏孙炎撰)、《蜀石经毛诗考异二卷》、《静庵剩稿一卷附录一卷》(明朱妙端撰)、《拙政园诗集二卷诗余三卷附录一卷》(清徐灿撰)、《玉窗遗稿一卷》(清葛宜撰)、《梅花园存稿一卷》(清钟韫撰)、《珠楼遗稿一卷》(清徐贞撰)、《哀兰绝句一卷》、《蠡塘渔乃一卷续一卷》、《拜经楼诗话四卷》、《拜经楼诗集十二卷续编四卷再续编一卷》、《万花渔唱一卷》、《愚谷文存十四卷》、《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附录一卷》。全书之首有吴兴刘承干《重印拜经楼丛书序》,对所收之书,亦各为序言。在子目编排次序上,因系随得随刊,故无一定规律。 该书是一部综合性丛书,在收书方面颇具特色:"其所辑丛书,崇尚风雅,颇具别裁,非抄撮成书,拾前人牙慧者可比"(《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具体表现在:首先,注重古时先贤著作,收入了晋、唐、宋各代人物的著述,如陶潜、谢眺的诗集与罗隐的《谗书》等;其次,注重妇女著作的收集,在全部30种著作中,就收有明清时期妇女著述5种,即明朱妙端、清徐灿、葛宜、钟韫、徐贞等5人的诗文著述。这5人皆浙江海宁人,以博学才思闻名当时,"负文章重名,为士林所宗仰"(《梅花园存稿·序》)。除辑刻她们的著述外,还附录有大量研究资料,仅《拙政园诗集》一书,就从《梅村集》、《林下词选》、《妇人集》、《词苑丛谭》、《临野堂集》、《古今词话》等书中收集各种资料近20种附刻于后,为研究明清妇女文学提供了可贵资料。第三,注重吴氏本人著述的收辑。凡骞之所著诗话、诗集、文存、题跋等均予收录,计有12种,其中特别重要的当属《拜经楼诗集》和《拜经楼藏书题跋记》。 《拜经楼诗集》是吴骞一生诗词创作的汇集,正集之外,有续集和再续集,收入了吴骞从乾隆乙酉(1765)至嘉庆辛未(1811)47年间古今体诗1412首,钱大昕在为吴诗所作的序中评论说,"槎客之诗根柢厚而性情正,词必出而不入于俚俗,言必择雅而不流于姚冶",张衢也在序中称吴氏"早岁即以诗见知于浙西诸名宿,凡浙西之士称诗者无不交口推吴先生"。可见吴诗在清代中期诗坛上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汇集了吴骞为自己的藏书所作的题跋321篇,全书5卷、卷1为群经小学,卷2为正史载记,卷3为地志目录,卷4为诸子杂家,卷5为别集总集。吴氏题跋辨误析疑,详记著者生平和书板行款、传抄校录过程、流传授受源流、抄书岁月及藏书印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氏殁后,其子吴寿旸按书目编辑的要求,先依次著录所收各书的书名、卷数、撰人、行款、版本,次录吴骞所撰题记,编成是书。清代著名学者管庭芬访得此书,如获至宝,认为该书目"实胜《读书敏求记》"。因此,该书问世后,曾多次刊刻,《别下斋丛书》、《式训堂丛书》、《校经山房丛书》、《文学山房丛书》、《丛书集成》等丛书均予收录,是清代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书目著作。 底本优良,校勘精审,可说是《拜经楼丛书》的又一大特色。吴氏所刻书对底本的选择是十分慎重的,一般以宋元版本为底本,参校其它版本。如《陶靖节集》以南宋汤东涧校注本为底本,吴骞跋云:"南宋鄱阳汤文清公注陶靖节诗四卷,马贵舆文献通考极称之……,此书世传钞本,岁辛丑吾友鲍君以文游吴,趋得之归舟枉道过予小桐溪山馆出以见示,楮墨精好,古香袭人,诚宋椠佳本也。"又《谢宣城集》所据底本为宋版。而取清著名校勘学家卢文弨校本对校,并与黄丕烈所藏两种宋本比勘。是为研究陶、谢作品的较好版本。在校勘方面吴骞灵活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各种方法,辨误纠缪,补脱删衍;且校为谨慎,有的书经几次校勘;或采用前人校勘成果,录诸家校记于眉上,因此其校书质量很高,为研究者提供了精善版本。 自《拜经楼丛书》问世以来,对吴骞其人,其藏书楼进行研究介绍者有之。而对该书的整体综述及其在校雠版本学方面的研究却无人问津。因此还没有能够引起学者们的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