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误区 1、过分追求课堂的完美。目前,各种各样挂着新课标名目的优质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竞赛课开得如火如荼。整个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学环节井井有条,无可挑剔,可谓完美无缺,听者仿佛在观赏一场精妙绝伦的节目秀。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导演兼主演就是教师,学生则是群众演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生成,看不到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即使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也让人感到不自然,学生过分"聪明"。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这样的课太唯美,干脆拍成影视,但对教学来说简直遥不可及,无任何收益。 2、过分追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突破了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改变了教学的行为和学习的方式。与此同时,稍有不慎,它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会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游移于文本。但我假发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被过多、过滥地使用,甚至有的课不需用,教师也要画蛇添足一番,以显教学手段先进。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不精心研究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把课件当成板书,以此作为减轻自己教学负担的一种手段;有的教师把课件作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法宝",试想,你的课精彩,还是声形并茂、惟妙惟肖的动画更有吸引力?这样,课还怎么上?现在的各种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清一色的多媒体课,而且课件的制作越来越复杂和繁琐,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只有是多媒体课,才意味着新课改了吗? 3、过分追求课堂的气氛活跃。从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以来,不少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师生、生生互动,就是一堂失败的课。于是,至上而下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评课者以此为标准,上课者也趋之若鹜。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游戏、课本剧、各种表演等令人目不暇接,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热火朝天‘,气氛空前活跃。但透过喧嚣,学生对文本理解了多少,学生对知识建构了几何?还不好说。 4、过分追求"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是新课标的理念。课堂应还于学生,教师不能一味的喋喋不休,满堂灌。于是,不少教师一上课就如履薄冰,认为过莫大于讲。语文课堂上"想一想、谈一谈、议一议、练一练"的环节多了起来,教师反而无所事事,甚至,学生的一些纰漏,教师也只搪塞而已,生怕多讲,有悖于新课标,只好谨铭言多必失的"良训"。其实,语文教师的"讲",本身没有错,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有些语文问题就非讲不可,有的语文课还必须以讲为主,不能不分具体情况简单地将所有的"讲"与"一堂言"混为一谈。希望老师们讲的充实,讲得精彩,讲得到位,讲得适当,讲得有个性,讲得学生聚精会神,讲得学生每节课有所得,讲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 5、过分追求拓展迁移的广度与宽度。"大语文"概念的提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界定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于是不少教师认为一节语文课,如果拓展迁移这一环节少了,就是一节失败的课。于是语文课上,拓展迁移内容多多益善,广度有了,深度到了。但负面效应也接踵而至,一则广度过宽,漫无边际,超出文本;二则深度过深,学生摸不着头脑;三则牵强,为有拓展迁移环节而作秀。 二、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匡正 1、是否达成目标,有很好的效能。一节课是否成功,我们最终是要看教师能否落实好教学目标,并且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教学重难点能较好地落实,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反之,如果,课堂只是老师的教学技能的"表演",学生参与活动少,积极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掌握知识的话,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 2、学生是否进行有效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学生主动建构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真正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 3、是否紧系文本,适当生成。语文教学说到底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感,就应多读,在读中解,在读中悟。那么,读什么?一个答案:读文本。千万不能远离文本,任意生成,舍本逐末。 4、是否更新理念,"目中有人"。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课堂学习中,应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信学生存在着学习的需求,竭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