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教养的迷思》,又是一本颠覆常见教育理念的书籍,在当今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本书的作者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个体家庭延伸出来,将目光投向了孩子成长所不能离开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
  来看看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这问题一般人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会呀。真的是如此吗?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说一个人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教养出了问题。是真的吗?这些说法有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还是只是假说臆测,或是个案观察后研究者自己的推论?
  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以科学的研究态度,将一个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拆开来看它的基本假设成不成立,究竟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不因为别人都相信便不去检验这个假设成不成立。
  这是本非常精采的书,博征旁引,作者举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是从来没有想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也让我们看到,同一个现象,理论不同时会有这么不同的解释。如译者( 洪兰教授, 阳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会科学的人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很少去考虑基因的角色,应该先把基因遗传的因素分离出来再去看环境教养的影响才有意义,而且过去大多数教养假设的研究没有分辨直接和间接的遗传效应( 直接遗传效应指身高、体重、外貌、先天气质…;而间接的遗传效应: 如外貌美丽的孩子较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的羡慕,而胆怯的孩子较容易引起母亲的保护、手足的调侃、同辈的捉弄等不同的效应)。直接与间接两种基因遗传因素会同时并加重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
  在我们生活周遭很常见的: 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姊妹,并没有比在不同家庭长大的人更相似。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说着原来自己本国的语言,而他们小孩如果在12岁以前就跟着移民,可以发现他们的语言、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国家的小孩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不同了,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学家让他的小孩和同龄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抚养长大,虽然同时以人类的方式教养他们,结果发现是她的小孩越来越像黑猩猩的行为,而提早将黑猩猩送回动物园( 因为与人类同龄的黑猩猩在智力发展速度上较人类的小孩快, 所以有带领作用)。作者指出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模仿大人,因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孩。在孩子的社会化分类中基本上大人与孩子是属于不同分类的,孩子会依照社会团体中他们认为像他们的人(同辈)来修正他们的行为。
  作者认为小学期间是孩子开始社会化、人格发生永久改变的关键期,他们在同辈团体中的地位、是否被嘲笑、团体的文化,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
  看上去,本书的作者是在挑战"传统育儿常识",但其实这些当代"传统育儿常识"也曾经是对于过往的"挑战"。原生家庭也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集中在前七年尤其是前三年,为孩子建立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而从七岁开始,孩子更多的会受到同辈也就是同学的影响,他的各种观念、行为,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同辈的影响而不是"父母"这个"大人",对于孩子来说,大人不是"更好的他们",而是"他们",也因此,到了青春期时,很多孩子会和父母产生激烈的冲突或者以沉默拒绝沟通代替交流。
  这本书的阅读效果会很复杂,一方面会抵消很多父母感到要负担孩子一生教养重责的惶恐,一方面又会让很多父母感到"学区房"、"朋友圈"的重要性。
  其实,做更好的父母,首先是自己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要提升自己强大的思辨能力,毕竟,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为了融会贯通来为我们所用的,终归是要落到点点滴滴的日日夜夜里。
  生命自有其历程,作为父母,尽力就好。
网站目录投稿:念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