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公众号运营年涨粉一个失败的公众号运营人的独白


  这是一个失败的公众号运营人的经历,不具备那么强的说服力。但若能引起您的思考,足以。
  没错,题目所说就是我本人,我是连长,运营着一个个人公众号。2年增长到200多粉丝,真的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运营了。
  正式接触公众号是在2016年,那时公众号的黄金期已过,流量获取愈发困难。但公众号会因此陷入被抛弃的境地吗?从这些年领域内的诸多现象级案例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期之后,用户对于内容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倒逼公众号运营人不能含糊了事,需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产出了。公众号的门槛很低,但若是想做到一定高度却很难。
  了解过公众号发展历程的应该都知道,现在的公众号运营其实是一个用户增长和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市场趋于成熟饱和,部分号被淘汰的现实不可逆。
  而在我最初接触到想要运营自己的一个公众号的时候,认知很浅层。有对公众号这样的一个概念,但如何排版甚至都不熟练。就这样,我从一个小白开始走上了公众号运营的路,磕磕绊绊到现在,2年有余。
  这期间见证了很多号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从10w+飙升到100w+甚至于1000w+,也见证了靠一篇内容涨粉数万的非典型案例。对于无数新媒体从业者,对于这些现象的崇拜与自己所面临的涨粉难阅读量低的现状而言,很挣扎,很纠结,也很焦虑。
  "为什么别人家的号能靠内容持续免费引流?为什么别人家的运营就能写出10w+的文章?"这些问题或者是横亘在新媒体从业者面前的大山,看不透便会一直焦虑,甚至于退出这个领域。
  从业者的焦虑催生出了一大批关于公众号如何运营的线上课程,但学习过的人似乎又都有种困惑:为什么我学习了很多专业的公众号运营干货,还是做不好一个号?
  那么诸多问题该如何应对?接下来我就以一名失败者的身份和经历,分享下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为什么要做公众号?你准备好了吗?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对一个公众号目的性和定位规划的思考,而这个道理所有的从业者都会知道。
  在2016年我开始做个人号的时候,大概想过这个号的定位问题,但没有足够明确,有一点我一直坚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尝试树立自己的IP。
  运营了几个月后便出现了危机:我给自己规划2天一篇原创内容,但几个月后开始对内容创作产生疲惫感,缺少明确的规划使得我写的内容天马行空,毫无套路和方向感,每天的选题和素材整理让我绞尽脑汁,有时候不得已应付式的写内容,为了达成当初自己设定的2天一篇原创的计划。
  就是在和自己较劲。后来坚持不住,停更了一段时间,偶尔写一些日常,甚至被一些朋友说这个号是我个人的公开日记。
  或者很多小伙伴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那会几十个粉丝,但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写出了10w+,涨了多少万粉丝,期待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成为爆文。
  现在来看,我当时作为一名小白,犯了很多常见的错误,而我认为这都不是核心。核心在于自身,是否在某个领域具备足够深入广泛的知识储备。
  很多运营人可能学习了公众号如何排版,如何规划,如何人格化自己的内容等等,但前提是你在你所规划的领域有足够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比如我本人不饮酒,对酒的认知基本为0,且没什么兴趣,那如果你让我运营一个酒类公众号,即便我深刻理解公众号运营的框架,也没什么乱用。
  焦虑之后该如何解决问题?
  是的,基于公众号运营越来越难、从业者越来越焦虑催生出的线上公众号运营培训课程越来越多,但很多人还是在做着类似于编辑的工作。学习完总是有种:你说的太对了,然后就没有然后的感觉。
  同样,在2017年,我整理了自己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报名参与了一次系统的运营课。同期报名的很多,但每个人的收获就大相径庭了。我自认为自己通过这次学习还是解决了不少公众号运营的困惑。
  是的,比如公众号规划的问题,当你明确了公众号的细分领域后,也意味着你接下来的内容受众也同时受到了限制。有些领域如情感类、娱乐类、亲子类,受众相对较多,而如果你定位的是建筑类、贸易类的号,那么自然你的潜在用户基数就会相距甚远。
  同时,公众号所处领域及潜在用户数量不同的号之间,也没有可比性。这解决了我对于"为什么写不出10w+文章"的困惑和焦虑。我开始更加客观的认识公众号。
  而再比如文案练习,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为一篇文章命名标题,每个人的思考维度都不一样,所以结果便千差万别。这并不是说部分人能力上的缺失,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擅长的领域也不相同。通过这个现象,我总结出了一点:一定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之处,然后结合优势做公众号定位,包括接下来的内容产出和分发规划。
  否则像我一样迷失,咬牙坚持两年,着实是挺痛苦的。
  这里再分享下自己关于学习的心得。我认为学习分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学习往往对于问题认识比较明确,求知欲旺盛,学习动力足,效果佳;被动型学习,往往是迫于某种外界的压力进行的,这样的学习往往核心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解决某个其他问题。
  上面我在讲2017年学习的时候,特意强调"遇到的具体问题",因为运营了一段时间公众号我总结出了具体的问题,而我迫切希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主动型学习;而有时候在我焦虑的时候,可能这种焦虑来自于生活、职场,我并不明确焦虑的具体缘由,但为了逃避焦虑,我可以读几本书,听一些音频课程,但只是为了缓解焦虑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想要学习这些内容,此为被动型学习。
  所以也建议各位,当你想要去学习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这是为了真正解决自己想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还是为了作秀或者缓解焦虑。
  而即便是主动学习,也要切记,大多数有名人背书的课程,所讲述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相差甚远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学完之后一定要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且落实到可执行的层面。
  阅读量?粉丝数?不是终极的目标
  在运营了一年多,也解决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之后,我看待公众号运营这件事儿的态度也有了不小的转变。
  首先阅读量和粉丝数,虽然还是会刺激自己的心理,但已被我放到第二或者第三重要的层级,毕竟不能说我不关注粉丝,否则自嗨的后果更严峻。
  阅读量和粉丝数可能是绝大多数从业者的痛处,但如果注意力仅在于此未免太过局限。不得不说在公众号野蛮生长期的涨粉策略也不适用于现在。而付费涨粉又不是每个人都承担的起且粉丝不够精准。
  结合自己的职业和对互联网的热爱,我把账号定位在"专注于互联网产品和运营的思考"。
  而关于如何逐步增加关注度和影响力,我则选择了鸟哥笔记(虽然现在还没有投放成功过)、三节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细分社区进行投稿。同时会参与一些本地比较有影响力的线下社群活动,输出自己的一些认知。
  我开始相信,如果你坚持在自己选定的领域持续输出优质的内容,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输出也是不错的个人提升方式。
  所以也是在那以后,通过在一些垂直社区投放稿件,带来了近200的粉丝关注,再加之之前的朋友目前关注量不足300,偶有掉粉,因为我的更文频率实在太低。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会笑出声来,运营的这么差,还敢出来说话。但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失败是可以借鉴的。
  所以我继续厚着脸皮说下关于我个人公众号未来的一些思考。
  市场上腰部以上公众号都在谈论如何通过内容变现的问题,而我做个人号这方面的目的性不强,我希望通过在这个号里的输出作为校验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工作学习的成果。现在对比自己2年前的文字,便有了不小的改变。
  我依然会在互联网产品和运营领域做内容,对于行业的观察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洞察力,对于产品和运营的总结思考有助于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
  对自己成长的投资,我认为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变现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实现起来似乎更漫长。
  市面上总是有很多快速涨粉和提升阅读的操作,但在我能力不足以运营一个足够强大的号之前,这些于我也只是了解罢了。而在你没有充足资源和明确的方向时,还是不要顾此失彼,做好当下能做好的最重要。
  最后,看到的运营朋友如果对上面的文字能够有所思考和感悟,那么便好。毕竟这是一个失败的公众号运营人的经历,不具备那么强的说服力。
网站目录投稿: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