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六月六晒衣物


  六月六,晒衣物、晒书籍,是民间的经验之谈,也是宋朝等朝代的宫廷定制。六月六El天贶节作为一个道教节日,道家认为是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的纪念日。《隋书·经籍志》:"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所说之经,……天地不垠,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可,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道教大辞典》天贶节条:"夏历六月六日也,宋时以天书降于是日,故名。"正因为有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季节又值盛夏,多雨多雷,所以从宫廷、佛寺、道观到一般民众之家,都有晒衣物、晒书籍的风俗。《野获编》卷二四《风俗》:"六月六日本非令节,但内府皇史庋晒曝列圣实录,列圣御制文集诸大函,每岁故事也。"寺院、庙观、民家到这一天也要把室内存放的书籍、书画、文书等放到阳光下曝晒、通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六月六日……晒所有衣服,是日朝内亦晒銮驾。"店铺、家庭还于是日晾晒衣服、皮货、喜轿等。
  民国《安东县志·岁时》:"是日曝衣服、书画,可免虫蛀。"
  追溯晒书、晒衣习俗,从汉代和魏晋时已经形成。不过当时人们的晒书之日为七月七日。据王隐《晋书》(已佚)载,司马懿因权力太盛受到魏武帝曹操猜忌,乔装犯疯病躺在家中,时值七月七日,魏武帝派亲信令史来探察,装疯的司马懿却在家中晒书。今史回去禀报,魏武帝勒令司马懿回朝任职,不然便要收捕治罪。此令一下,果然奏效,司马懿不得不从命。当时文人学士都讲求虚名,往往以晒书来显示自己藏书众多、博学多识,因此形成晒书风尚。
  所以,司马懿尽管装疯,到这一天也要晒书。另据《世说新语》云:
  七月七日人皆晒书,赫隆却在这一天午时仰卧在院子里畅开衣服晒肚皮。人问其故,他说是在晒书。这一方面是对世俗晒书风尚的蔑视,另一方面也是标榜自己肚子里学问多,所以晒肚皮等于晒书。魏晋时七月七日成了某些富户夸富斗富的机会,这天都拿出好衣服来晒,显示富贵。《晋书·阮咸传>载,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性格放荡不羁。与阮咸家相对住道北的一户富庶阮姓人家,七月七日晒衣服,挂出来的都是锦绣绫罗,灿烂耀目,以此夸耀富贵。阮咸却在院子里用长竹竿挑起一块又脏又旧的破布片(亵衣)来晒。有人奇怪地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未能免俗,也晒晒衣服。"时至今日,已经不存在借六月六或七月七晒衣物来夸富斗富和畅开肚皮晒书之类的现象了,但是民间仍然笃信六月六要晒衣物,以为六月六晒衣物不招虫蛀。尽管不一定非得六月六的当天来晒,但民间各家各户在六月六前后一般都要把家中的衣服被褥、书籍、字画等,拿到阳光下晒一晒,通通风。应该说,这是一个夏季卫生的良好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久存的衣物、书画等可以去潮湿、防霉变、防虫蛀,也使身上穿、床上盖的衣被可以杀灭病菌,有利于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六月六,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天贶节"、"姑姑节"、"晒衣节"、"浴猫节"、"虫王节"等诸多称呼。而这一节日的最初来源,据传与北宋宋真宗有关,是宋真宗利用道教来巩固统治的产物。
  公元1004年,辽国举兵南下,北宋形势危急。面对此种不利境况,时任皇帝宋真宗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力劝下御驾亲征,结果被辽兵围困于澶州,后被迫与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达成议和。此后宋真宗便无意再对辽用兵。景德四年(1007年),大臣王钦若向宋真宗献策,认为不用兵而用向泰山封禅的办法来达到"镇服四海,夸示戎狄"的目的,即针对契丹人敬畏天命的信仰,用封禅、得天瑞的方式来神化宋朝,以震慑辽国君臣,使其打消南下侵宋的念头,从而起到巩固自己统治的作用。六月六日,宋真宗假托此日有天书降下,便把此日称为"天贶节",并在泰山岱庙修建了天贶殿。所谓天贶节,即是天赐节的意思。宋真宗规定,政府要在这一天休假一天,并禁屠九日、停刑一天,所有官员要到道观行香,京城上清宫等处还要建道场。
  宋代以后,天贶节不再是官府所认定的法定节日,但在民间这一节日却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已逐渐失去了其原意,而是各地根据各自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如晒衣、浴猫、接闺女等。在这其中,全国各地最为普遍的习俗活动就是晒衣服、书籍等物品了。
  "六月里来热难当,大家小户晒衣裳。"农历六月,正值盛夏,多雨易霉,对于衣服等物品非常不利,因此遇到晴天人们便把衣服等物品拿出来暴晒,名曰"晒伏"或"晒龙袍"。据说这天晒过的衣物不会生虫,易于保存。正如俗谚所云:"六月六,日头红,晒了衣物不生虫。"因此,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翻箱倒柜把毛料、衣物、棉衣及绫罗绸缎等拿出来翻晒。而如果这天下雨,则叫"湿龙衣",以后可能遇到连阴天气,导致此后40天不放晴,故有"六月六,湿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之说。实际上,夏季晒衣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习俗,不过在魏晋以前为七月七日,以后才逐步演变为六月六日的。如今在某些地方,仍有七月七晒衣书的习俗,如在山东曲阜一带就是如此。而后世因六月六"晒龙袍"之俗,又演变出另外一些习俗。如在鲁西南地区有在六月六给准备结婚的儿子缝制被子的习俗,称为"缝龙被"。因六月初六是皇帝晒龙袍之日,所以这天缝制的被子被称为"龙被",具有吉祥如意、事事顺心的寓意,且有在这天做的棉被不易霉蛀之说。
  除此之外,在许多农村地区还有六月初六翻晒过冬种子的习俗。经过翻晒后,种子不发霉,不招虫,易于保存。
  为什么会形成六月六晒衣物的习俗呢?对此,各地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在山东东明,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俗谚。传说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大家一路征战,终于来到殷都郊外的牧野,结果还未来得及扎营就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将士们全身都被淋个尽透,苦不堪言。到了第二天正是六月六,天气晴朗,烈日当空。全军一齐欢呼:"武王洪福齐天。"遂一齐摊晒湿衣。武王夫人也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晾晒。牧野的百姓见到后也纷纷把自家的衣服拿出来晒。一时间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到处都晒满了衣服,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
  人们发现,经过这一日的暴晒,衣服更好存放了。于是在六月六这一天,人们不但要晒衣被,还要把屋里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晒,慢慢发展成为今天"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
  六月六日,民间多晒衣服,官府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寺庙里的僧人则晒经书,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节日,名曰"翻经节"。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路过通天河时,不慎将经书掉落在河中,只好将经卷一页页翻开,放置在大石头上晾晒。
  因这天正好是六月初六,后人尤其是僧人对这一天便格外重视,于这天翻晒寺中所藏的经书。而翻晒经书时,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前去观看。据说翻经书十次的妇女来世可以转变为男身。对此,顾禄枟清嘉录枠曾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实际上,所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的说法实不足信,此说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让妇女免费帮忙翻晒经书而已。 只是此说一旦形成一种习俗或信念,则很多人自愿为之了,也显示出民俗本身的巨大影响力。
网站目录投稿: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