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位名为柏继明的北京女校长的讲话视频在网上疯传,尤其是她说出的那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已让无数教师感动涟涟:"我就特别愿意老师啊,把学校的工作做好,同时把自己的家里头要经营好。" 新闻不长,但一出现便伴随着点赞一片。尽管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见过柏校长,她的话语虽朴实无华,但会让人怦然心动;她治下的学校,管理岂但宽容,更显科学。幸好,同办公室有位王老师曾听过柏校长的课,单单一堂课便给这位老师留下了朴实亲切的深刻印象。此时我忽然似乎明白了,这位朴实的女校长之所以敢于实施"散养式"管理,其实也源于她仍把自己视为普通教师一员,懂教师的心,知教师的痛,落实了在很多学校里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本"理念。譬如视频中柏校长的这几招,虽然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却回归了让很多人颇有种"久违"感的教育常识。 她从不表扬老师带病上课,有病赶紧治,拒绝道德绑架。"有病赶紧治",估计不会伴随着大幅扣薪和各类限制,否则不但让人不敢请假,而且这关心也是虚伪的。这些年来,在模范教师报告会和表彰会上,我们不乏听到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讲台、乃至轰然倒在岗位上的伤感故事,更有为了学校而不能尽孝父母、无暇教育子女等"六亲不认"的所谓事迹。而随之更多见到的是,管理者对这些人的表彰与推崇。此时对比柏校长的"无情"与"柔情",什么才是对教师的真正关爱,什么才是对正能量的真正坚持,什么才是对教师资源的真正珍惜,不是高下立见了吗? 所以,教育不能缺了真诚,教育管理尤其需要真诚。而柏校长拒绝道德绑架,无非是管理中"关爱"意义上的道德底线,而今被无数人激动地奉为道德标杆,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着:现实中动辄给教师贴上"道德标签"的现象已并不少见,而现实中对回归"道德底线"的呼唤又是多么的强烈。 她直指教育的沉疴,拒绝形式主义,鼓励老师不写教案,一个学期上交2篇精品教案即可,反对老师做无用功。鼓励老师将时间和功夫花在"刀刃上",看似是常规管理的松散,实则是认准了管理上"无用功"的重灾区。而解放了教师的时间,给了教师以较大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了学校的信任,凸显了教育管理的智慧与底气,"安安静静教书"的局面也才容易出现。而当此时,在成绩考核标准仍广泛存在的现实下,当被解放的老师们将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时,想不提高效率和成绩,不是着实也难吗? 在考勤上相对松散。在柏校长看来,老师是一个高度自觉的群体,散养才是最佳的管理之道。她说:"我们这的作息时间,进了学校门,没有人给你在记。有点事互相调剂一下,你就可以走了。所以我们的出勤率特别高。"而这些做法,在很多学校那里其实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是对教师的限制可谓是措施周密,诸如从常见的签到签退到运用指纹、刷脸等最新技术,乃至从视频监控到位置锁定等。毋庸讳言,对于教育教学这项个性化和创造性突出的"良心活",很多方面的精细化、数据化等手段运用越多,也往往伴随着学校氛围的日渐严肃与压抑,伴随着人际关系的日渐冷漠,伴随着奉献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日渐消减。 此时想起了被日本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他有一个糊涂用人智慧——70%原则。松下认为,主管应该有很宽广的胸怀,如果公司的员工中70%是值得信任的,主管就应该相信的员工的整体,就应该以此为基础对公司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思想,也正是中国"中庸"思想的发展,正如"水至清则无鱼"揭示的,尤其是对教师这样一个自觉性较高的群体来说,对整个团队的信任其实便意味着主动性与创造力。 先贤孟子有句经典:"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来说,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各类组织莫不如此。特别是教师作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尊严感的知识群体,管理者只有把老师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管制的对象,把每一名员工视为情同手足的兄弟姊妹,教师才会掏心掏肺地把学校当"家"看待,才会释放出爱校爱生的潜力和热情。此时反观柏校长这一广受赞誉的做法,其实正是回归了教育常识,回归了管理的本来面目。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值得时下的很多教育人猛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