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读(第1讲) 教学内容:《大学》研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大学》的总体思想、学术价值和影响。 教学重点: 历代研读《大学》的特点及成就;《大学》的总体思想、学术价值和影响。 《大学》研读概述 感受国学精妙,体味思想与灵魂的深度碰撞,传承薪火,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开始《大学》的研读课程。 《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载《礼记》第四十二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著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过去科举考试念书,学习"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通过之后,开始进入经书教学,首先要学《大学》,这么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是核心,"传"是解释"经"的,《大学》内容其中有"经"一章、"传"十章。"经"文有205个字,解释"经"的"传"是10章1548个字。《大学》的经和传合起来共1753个字。字数虽少,含义深刻。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一、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据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 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二、历代研读《大学》的特点及成就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1、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位,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⑶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⑷韩愈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2、宋代时期 ⑴ 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 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3、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 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4、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⑵《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⑷ 《大学》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博士生必修课。 ⑸《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三、 《大学》的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具有阶级性,"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学说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四、 《大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种体系性、结构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阐明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旨在张扬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大学之道"至"此谓知之至也")讲的是大学之道。 第二部分("所谓诚其意者"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讲的是诚意慎独。逐句解释《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引用了许多典故,也作了发挥。 第三部分("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义为利也")讲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观念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同治理家庭和对待他人的准则相一致。论述了治国者应有的思想品格和道德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忠恕之道。 总的来讲,《大学》所表达的儒家重治国之本的传统观念,自始至终着力阐述儒家政治学总纲,所以能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教育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五、 程子:"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郑玄《三礼目录》:"名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 孙中山: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外国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过,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五、 1、《大学》的学术价值 ⑴《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便于学者学习掌握,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⑵《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⑶《大学》虽然充满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但是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认知到治国的规律。 ⑷《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⑸《大学》提出的经济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最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财末思想"、"财聚民散思想"、"生众用舒思想","先义后利思想"。 ⑹《大学》提出的诚信思想对当代探讨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以及创建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⑺《大学》是讲学习法则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⑻《大学》提出了"做人"法则。 ⑼《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2、《大学》的历史影响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六、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 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宗圣"曾参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我们老年大学讲授《大学》,准备逐章研读分八讲来完成:第一讲作《大学》研读概述;第二讲解读第一章,即"经"的部分;第四讲解读第四章;第五讲解读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六讲解读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七讲解读第九章和第十章;第八讲解读第第十一章。 学习札记: 读书心宽尚虚灵,格物致知得其正。 大学之道在明德,躬身践履须力行。 三纲五常显忠信,六艺八目透墨韵。 仁义慈孝和为贵,修齐治平臻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