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 (论六气病机,即病机十九条)
  现在我就把这一段来读一下,之后我们串讲。
  【原文】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歧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噪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节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
  下面我们对这一段进行串讲。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那看来是指外感类的疾病。
  "百病"泛指很多种疾病。很多外感的疾病,产生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作为病因就成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正常范围内是六气,超过了这个限度致人为病,成为邪气了,就称为"六淫"。
  "以之化之变也,"-
  * 那是由于六气,有的正常的化,也有的动态的变,"化"是指的顺从的、正常的,谓之化。这个"变"就说是动变、变动,是说异常、失常。
  那么
  @ 六气的正常,称之为"化",它总得有风寒暑湿燥火,不断的正常的变化。
  @ 六气的异常,超过一定限度,作为病因致人为病了,那么它就称之为变。
  * 关于"变"与"化"的问题,还有的解释,
  @ 化是所谓量变的那种化。
  @ 变就是说是质变。
  这是另外一种解释。
  关于"化"与"变"。我们现在口语都叫做变化变化。作为一个词了。其实在原来的用字上,"化"与"变"还有一定的区别的。
  当然我现在教材选用的,化是说正常,是说顺,变是说异常、是说动。
  六气有化有变,有正常有失常,因而可以引起疾病。可以引起很多种的疾病,所以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言,"- 也就是古代的医学经典上说。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对实证,邪气盛的应该用泻法,对正气虚的应该用补法。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余锡以方士,"- 这个"锡"字就是"赐"予。上赐下。上给下便叫做赐。我给方士,这是泛指医生而言,所谓"方技之士",是指的医生。在这里是指的医生。我把"盛者泻之,虚者补之"这些医学经典理论交给了医生们。
  "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他们也应用这些医学理论,但是在临床实践当中,他们没有收到十全的效果,说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下面说,
  "余欲令要道必行,"- 要道,就是指的重要的一些理论。
  要,就是切要,重要。
  道,就是指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
  我想,我希望重要的医学理论能够得到认真的执行。
  "桴鼓相应,"- 能取得桴鼓相应的效果。
  "桴"是说的鼓槌,桴鼓相应是说鼓槌敲到鼓上,咚,它就得响,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说桴鼓相应,就是效果非常显著。
  "犹拔刺雪污,"- 好像刺扎到肉里边去了,把它拔出来就好了;好像什么东西污染了,把这污染物洗掉了就干净了,一样。
  还是说治病的效果显著。
  "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工巧神圣,按照《难经》的解释,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神圣工巧"是指的这样的诊断的技术。也就是说,我希望把这样重要的医学理论,交给医生,医生在应用的时候,在临床上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用"桴鼓相应,拔刺雪污,工巧神圣"来形容医生在临床上诊治疾病,所取得的显著的效果。
  "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歧伯回答说,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样的话,就需要谨慎地审查病机的理论,这就提出病机的问题了。
  换句话说,我们中医理论当中,病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内容。
  病机这个词就出在这,上边"审察病机"以及下边的"愿闻病机何如"。所谓病机,就出自《至真要大论》这一篇。
  后来发展形成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教材注释,"机"是机要,是关键的意思,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
  换句话说,疾病为什么产生这个症状?
  又为什么从这个症状,又转化为另外个症状,或者有产生其他新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就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研究其机。
  张介宾在《类经》上解释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那这疾病的变化从哪出来的?怎么出来的?研究这个问题,这就叫病机。这个变化的关键,就是病机。
  其实分析病机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临床所谓辨证的过程。
  临床辨证是辩什么呢?
  辨证就是在哪里分析病机。分析病机的结果出来了,辨出个什么证来。是寒热虚实等等。所以分析病机的过程,其实就是辨证的过程。
  我们临床上所谓辨证论治,那个"辨证"就是要分析病机,才能辨出证来。因此,临床诊治疾病,要注意审察,也就是认真的分析,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 气是指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
  "气宜"就是指的审察六气主时之宜。
  风寒暑湿燥火,按正常情况下各有其主时,
  @ 风是春季的主时,
  @ 火热是夏季的主时,
  @ 燥是秋季的主时,
  @ 长夏,湿的主时,
  @ 冬,寒的主时。
  所以,六气各有所宜。
  我们在临床诊治疾病的时候,你要审察病机,特别不要失去六气主时之所宜。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时候是正常的?什么时候是不正常的?
  那么要研究五运六气,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气是正常的。出现什么样的气是不正常的?所以六气主时之宜,也是涉及到五运六气的主时之宜的所宜问题。这样的话,你就能够很好的分析病情。
  因为我刚才说了,本段是属于《至真要大论》的,《至真要大论》全篇是讲五运六气的。所以它讲"气宜"是"六气之所宜"。是讲五运六气的理论问题。
  既然病机的问题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下边就问,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当然病机的内容是很广泛的,气血阴阳脏腑都有病机,这一段,只是相对集中的讲病机。因为其他的病机理论,在《内经》里头分散很多篇都有。
  我这么说的意思在于请各位知道,《内经》讲病机,不止是十九条问题。但是十九条是相对集中地讲的。所以尤其被人重视。一研究病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病机十九条。
  下边就一条一条的,我们来讲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十九条的时候,它的语法,它的句式,语句的组成形式:"诸...皆属...",每句话都有"诸、皆、属"这三个字作为句式。
  你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不有诸、有皆、有属吗?所以在讲这一段的时候,讲这十九条的时候,还首先要把这三个字说一下。不然也容易误解。
  当然,这个理解问题,我们教材后边,【理论阐释】当中也提了,但是现在为了讲的方便,我们还是要先讲一下。
  这十九条当中的句式中,
  第一个字,
  *"诸",诸风掉眩这个"诸",是指的不定多数,就如同我们在老师上课,大会开会时候说"诸位",诸位,就是不定多数,没说是三十位是诸位,还是一百位是诸位。都是诸位。泛指而言,不是定数,所以说不定多数。不是指的一切。非一切之义。
  也就是换句话说,诸风掉眩,是不定多数,多数的风,并不是所有的风,一切的风,不是所有一切的意思。这是关于"诸"字,应该是作这样的理解。
  第二个字,
  * "皆",是作"同"的意思。皆属于肝,就是很多的那种风证,同和肝有关系的"同"字。也不能作完全讲,全部讲。说所有的风全部是肝,这也不一定对。
  第三个字,
  * "属"字,皆属于肝的"属"字,属是联系的意思,是有关的意思。有关联,有联系。
  因此这三个字,是作为不定多数,"属"是作为有联系,这样一个意思。讲这个本意在于说,不要理解为全部,所有的,一切的。这样理解又太机械了。因为客观上并非如此。
  比如说,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我们先从多数,不定多数的风来讲,很多的风,风证,出现的什么症状呢?出现"掉眩",而这个掉眩,属于风证的病证,是多和肝有联系。
  "掉",是指振摇、振掉、摇动、摇摆不定;
  "眩",是指的眩晕,头晕目眩,眩,就是眼前玄,目前玄,就是眼前发黑,眼发黑,头发晕,谓之眩。
  "掉"就是振摇不定、摇摆不定;风性动摇。
  眩晕的眩也是动摇,是自我感觉的动摇。
  比如病证当中有些自体的动摇,头动摇、肢体的动摇,在外观上看得见的,属于动。"动"是风的特点,风性动。
  眩呢,是病人自我感觉在那里动,在那晕。也是在运转不停。所以这都属于"动"。
  这是很多的风引起的症状。
  因为"风气通于肝",所以风的病证常常是和肝有联系的。换句话说,"掉眩"这类的病证,常常是和肝有联系的。
  我可没说,都属于肝,都是肝的病。是呀,常和肝有联系。
  为什么呢?
  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巅顶,肝主筋,肝有这三个特点,
  目眩,是眼睛玄,眼睛发黑,肝开窍于目。
  头晕,肝的经脉上巅顶。
  掉,振摇,肝主筋嘛,抽搐动摇这一类的疾病,是筋的失常。筋的功能失常了。比如抽风了,抽搐了。口头语就叫抽风了。动,就叫风。那是肝不能养筋了,肝主筋脉。
  所以肝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上巅顶,肝主筋,因此肝的病,常常出现振摇,眩晕这些症状。
  所以说风气又通于肝,"肝应春,其气风",因此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我说它不是所以的掉眩都属于肝,那是吧,比如一个病人气虚,气虚也头晕,不非得是肝病才头晕。就是气虚,坐着坐着,一站起来就晕起来。躺着,一坐起来,也晕起来了。那当然还有些其他的症状,比如说脉象比较虚。舌质也比较淡,你一看,气虚,这个气虚可并不是肝气虚,一般的是脾肺气虚。
  还有那个水饮病,痰饮或者痰饮病,他也头晕哪!要不怎么有句话叫做"无痰不作眩"。那就强调痰引起眩晕的情况,也是不少的吗。"无痰不作眩"这句话,无非是强调"眩"那个症状,经常是由痰引起的。可不要这又理解为机械的那也不行,说凡是"眩"都是痰,那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不对了。就是说由于痰引起的眩晕的并不少。痰湿阻滞,清阳不升,所以头目眩晕。那这个时候就应该化痰祛痰的方法,有热就加上清热,祛痰清热。
  所以我说
  @ 气虚也可以眩,
  @ 痰盛也可以眩,
  @ 阳虚也可以眩,真武汤所治的适应证,那不也有"头眩、脉沉紧、振振欲擗地",他眩晕得都要倒了。那是真武汤证。有肾阳虚不能化水,水饮所造成的眩晕。
  因此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相当多的掉,振摇,眩晕的病证,是属于和风有关系的。和风有关系的,常常是和肝有联系。当然,本段是讲六淫为主。
  比如说外感,经常有眩晕,其实那个桑菊饮,大家熟悉,常用的桑菊饮的适应证上,就应该有眩晕。这菊花、桑叶都是入肝经的,本身就治肝,清肝热。内伤的,刚才我讲的那些眩晕,内伤的反而说得多了一些,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肾应冬,其气寒。寒性收引,寒性凝冽,所以由于寒邪引起的拘急收引之类的疾病,"收引",弯曲了,屈而不伸,叫收引,皆属于肾。
  这是指的多半是由于肾阳不足,而感受外寒。所谓风寒专打下虚人,下虚是说的肾阳虚。肾阳虚的病人特别容易受到风寒。寒为阴邪,侵犯人体,容易侵犯下。而且只有阳虚的人才容易受外寒。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样的道理。
  所以肾的阳气不足,不能温化,特别容易受风寒之邪的侵袭。寒性凝冽,寒主收引,因此出现了肢体收引拘急这类的症状。屈而不伸这样一些症状。
  《生气通天论》讲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还有印象吗?
  偻,就是伛偻,大偻就是伛偻得很厉害。弯屈得很厉害,屈而不伸。它首先是有阳气伤了,而肾为阳气之根,所以"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又与肾相通,寒气通于肾。寒主于水,主于北方水之气。与肾相通。所以说诸寒收引,常常是和肾有关系。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fèn]郁,就是指的胸满、喘急,这类的症状。
  教材注释有,膹,是气逆喘急。郁,是痞闷。也就是胸满、喘急、胸闷。
  肺主气,司呼吸,所以肺气不利,常常出现胸满、喘息这种情况。因此,咳嗽、喘息、胸满,常常是和肺有关系。这是因为肺主气,司呼吸。所以病在于肺。常常出现这类的症状。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很多种的湿邪引起的肿满之病,肿是浮肿,满是腹满,腹部胀满。腹部胀满和浮肿这一类病,多数是由湿邪引起的。常常是由湿邪引起的。而由湿邪引起的肿满之病,又多和脾脏有关系。
  也就是说,当脾脏运化功能失常的时候,特别容易感受湿邪,在同一环境下,
  @ 有人就没感受湿邪。
  @ 有的人就感受湿邪,这个前提是人的脾气先虚,运化失常。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外界环境的过分的潮湿,外邪,湿邪不那么厉害,这个人尽管脾虚一些,未见得出现浮肿,或者说是胀满,这是相互联系的。正虚与邪实是相互关联的。
  但是毕竟湿邪容易伤脾,所以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常常是由于脾脏受了湿邪,而运化功能失调,出现了腹部胀满,水液不能运化,而出现的浮肿。
  所以肿满之病应该考虑到脾。就其病机而言,是多和脾有联系。因此作治疗而言,常常又考虑到用健脾化湿的方法。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就是昏冒,头晕眼黑,头脑不清醒,这是昏冒。
  瘛,或者瘈,是瘛瘲,或者瘈瘲,是指抽搐,肢体的抽搐。
  昏冒和抽搐,多和火有关系。和什么火有关系?
  从这点看,常常是和心肝之火有关系。
  @ 因为心藏神,所以火热之邪扰心的话,常常出现昏冒。
  @ 火热之邪影响到肝的话,肝不养筋,常常出现瘛瘲,或者说抽搐。
  所以是"诸热瞀瘛",常常是和火有联系。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上,说这个"火"之应当是"心"。我们不管了,反正现在原文是火。火可以叫得通。
  而且临床上见到昏冒、瘛瘲的病人,我们用清泻心肝之火的时候,也很常用这个治法。临床疗效还算不错。
  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热,扰乱心神,所以昏冒,热伤肝血,伤肝阴,肝不养筋,所以出现瘛瘲。
  小儿高热惊风,那不很常见吗?
  治疗的话,就是应该清肝热,泻肝火。昏迷的话,也可以清心热。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痒,是阳性的症状。痒者,阳也。
  痛,是不通,血脉不通。
  疮,由于血脉不通,就可以常常引起疮疡。
  《阴阳应相大论》所说的"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疮,痈肿就属于疮之类。那是由于营气不从,营气不从就是气血运行不畅。
  心主血脉,心经有热,血中有热,常常出现痈肿,出现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痛。或者作痒。
  我刚才说,痒也是阳性的症状,热和风常常引起痒的症状,所以,多种的疼痛,痒疮这一类的病证,常和心联系。因为心主血脉,血脉不通,常常出现了红肿,出现热痛,出现疮,或者痒、瘙痒。
  因此治疗疼痛、疮,或者瘙痒,就应当考虑到心,考虑到血脉。或者是凉血行血,或者是清热解毒。反正要考虑到热,因为心主火,心主血脉。所以要考虑到是心火,心血的问题。考虑到通血脉的问题。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我们讲过,手足冷,手足热。
  @ 在《内经》里头都叫厥,手足冷的就叫寒厥,手足热的就叫热厥。
  这和《伤寒论》所讲的寒厥、热厥,概念不一样。
  @ 《伤寒论》所讲的寒厥、热厥,都是手足冷,只不过病机不同,由于热郁郁内,而寒格于外的,这种手足冷,它叫热厥。真的由于阳虚的那种冷,那是寒厥。
  可《内经》的寒厥,是说肾阳虚的就叫寒厥,肾阴虚而手足热的那叫热厥。
  @ 还有昏厥,我们在讲《调经论》的时候,已经谈到了,"下虚则厥",肾虚而引起的厥,昏厥,肾阴不足,肾精亏,肝火旺,肝阳上亢,出现昏厥,可以的。即使是肝也在下焦,肾当然在下焦,所以厥,这个病证,属于下。确实常和下焦有关系。
  下焦是什么?
  下焦是肝肾。所以我刚才讲,有的专家说这一段分成上下病机,那这个就说的是下。下,其实是下焦。下焦具体而言,还是讲的是肝肾,特别是以肾为主。这是厥。
  固,固是指的大小便不通,
  泄,是指的二便失禁。
  不通或者失禁,常和下焦有关系。特别是常和肾有关系,肾司二便。
  所以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你说都属于下就对吗?
  那腹泻都属于肾,都属于肝,那不见得。不见得嘛。饮食不当那也泻。那就属于肠胃的问题了,所以说多属于,可以,特别是慢性的腹泻,很长时间,即使很长时间,也不见得都是肾的问题。也还有个脾虚的问题。
  因此,治疗这种厥、固、泄,属于下的那种泄,当从肝肾入手。一般的是补肝肾。因为虚嘛,下焦肝肾虚了才出现的固或者泄,一般的当然要从补肝肾入手啦。
  大家所常说的五更泻,鸡鸣泻,那不认为是特别是属于肾虚吗?当然也有肝在里边参与。这是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上,是说的上焦。
  喘,就是说的气喘。气喘多属于肺,从肺出。
  呕,是呕吐。呕吐也从上出。
  本来呕吐时从胃内出来的,才叫呕吐。为什么也叫属于上了呢?
  一般的专家的解释,或者前人的注解,说"呕"从胃上口出来的,胃上口就属于上焦了。"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我们前面讲过的《营卫生会》篇,不是划分了吗?上焦是怎么?从哪划分的,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呕,从胃上口出。所以说"皆属于上"。
  痿,痿证也多和肺有关系。
  五脏,"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五脏都能使人痿,但是首先是有肺热,所谓的"五痿皆由肺热生",筋、骨、脉、肌、皮五痿。分属于五脏,但是其开始先有肺热。肺有热,不能布散津液,津液不能布达于筋骨脉肌皮形体各处,才使各处发生萎软无力。
  当然也和胃有关系,我们在讲《太阴阳明论》的时候,四肢无用,其实也是"痿"。那不又和阳明有关系吗,阳明是化生气血之源,肺是主治节,是布散气血津液,肺不能布散气血津液,当然可以致痿。所以说"五痿皆由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
  所以痿、喘、呕常常是和上焦有联系。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这是火热的问题。
  火邪引起的疾病,出现什么症状呢?
  禁。禁是口噤不开的"噤"。
  鼓,是鼓颔,嘟嘟嘟嘟这是鼓颔。
  栗,是战栗,常说所谓的哆嗦,冷的哆嗦。
  口噤不开,鼓颔战栗,这是寒冷的表现,这是病人的症状表现是一派寒冷。冷的哆嗦,嘟嘟嘟嘟磕打牙,噤,甚至于张不开口了。
  "如丧神守",这如丧神守是形容鼓颔战栗的症状,所谓神能驭形,自己的神志,能够控制自己的形体,但是这个病人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形体。在那儿鼓颔战栗吗、在那儿口噤不开。所以好像神不能再指挥自己的形体了。不能驭形。
  本来是神能驭形的,控制自己的形体,但是这个症状出现之后,就如同神不能控制形体了,所以叫"如丧神守",神不能守形了。
  "皆属于火",这是火热的表现,常常是由火热引起的。那所谓的真热假寒,热郁于内,而寒象表现于外。你要看他冷,那就当寒治,那肯定就错了。
  当然,我们说他是热,除了鼓颔战栗之外,他肯定还有其他的现象,对不对?
  比如说
  @ 脉象如何?是最常见的。
  @ 你摸摸他的身体,是不是真的凉?即使是摸起来凉,深按一按,是不是还凉?
  # 属于火的,大概深按下去,起码它是热的。
  # 脉像,一般的说,它是数的,或者是有力的。
  所以,这说常和火有联系。也就是更要提醒我们,不要见到冷,见到这人冷,你就给他热药。见他热就给凉药。那医生太好当了。
  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反而是热引起的最常见。因为这个不会是慢性病,多半是急证出现的,没有个慢性病,成年的口噤不开,鼓颔战栗的。那就不可能持续多久,就不可能持续很长的病程,说不定这人就会死亡了。
  因此,这类的病,往往是急证,急证下来,哪有突然就寒冷的这样子的,多半是火热。所以说,常和火有联系。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就是"角弓反张,谓之痉",
  项强,那就是脖子强硬。
  角弓反张,脖子僵硬是筋的问题,筋不柔和了。筋不柔和,这里说常和湿有联系,是由于湿阻滞筋脉,气血不能运行,筋脉失其所养,因此出现筋脉失柔,出现角弓反张,出现脖子强硬,常和湿有联系。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逆,上逆。
  冲上,也是上逆,就是很多的病证,是从下边,有从下上冲的症状。
  比如我们教材上按注释上讲的,是气机急促上逆而致的病证。比如急性的呕吐、呃逆,甚至头晕、头痛,那都可以是气上冲。
  也有的病人自己有感觉,就是感觉气往上冲,冲到头上。这种现象也有的。
  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这常和火有联系。因为火性炎上,火的特点就是向上炎,所以容易出现上冲的那些症状。因此说"诸逆冲上",常常和火由于联系。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腹部胀大,常常是由热邪引起的。胀满、膨胀,肚子砰砰作响,那是由于热邪导致的气机不能运行了。气机不畅。所以出现腹部砰砰的胀满。
  下课。========================上课,
  继续讲病机十九条。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躁,就是烦躁不安,躁动不安。
  狂,也是狂躁,疯狂的狂。
  越,就是超越。
  超越什么?
  超越正常了,躁动不安,狂躁不安,超越正常的限度,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常和火有关,也就是火热导致的。
  @ 热扰心神,常常出现狂躁不安,
  @ 或者是火热扰乱阳明之经,阳明有热,也可以出现狂,那就是所谓"阳邪并于阳位","阴不胜其阳,脉流薄疾,并乃狂。"大家还有印象,《生气通天论》的,就阳邪过盛了,"阳邪并于阳位",阳位是什么?心也是阳中之阳脏,阳明经,阳明胃也是阳,所以"阳邪并于阳位"就可以重新了狂,就"病乃狂"。对,《调经论》也讲,"气血以病,阳明相倾",就这个"并"。
  所以火热之邪入于阳明之经,火热之邪扰乱于心,都使神明紊乱,而出现狂躁不安,失去理智,所以叫做"越"。超越了正常限度了。常常是由火热之邪引起的。
  因此,治疗这类的病,就应该常用的方法是泻火。
  泻什么火?
  @ 泻心火,
  @ 泻阳明之热,火热。
  @ 当然也有泻肝火。
  总之,是以火热为主。
  @ 当然虚性的狂也有。
  虚性的狂,一般的狂躁程度相对来说,虚性的狂就比较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所谓逾桓上屋,他狂躁起来,是平时他达不到的力量,他都可以达到了,那多半是实证。虚狂,一般的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这些是常由火扰乱了神明所致。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突然的僵直,这常常是由于风邪引起的。
  风是肝木之气,肝主筋,所以出现"诸暴强直",所谓抽搐是风,僵直也可以是风,这都可能是风邪引起的。僵直它也是筋脉不柔和了,也就是常和风邪引起的病证有关。因为风气通于肝,肝主筋脉。而出现筋的症状。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这是说的腹鸣、肠鸣这类的病证,有声是指肠鸣,咕咕咕咕作响。
  鼓之如鼓是说腹胀,肠鸣腹胀,
  @ 第一个鼓是说敲击的意思,
  @ 第二个鼓是说锣鼓的那个鼓。
  敲击着如鼓之有声,砰然作响。
  所以说,诸病有声,敲击这腹部,一敲就咚咚咚的作响,这都和热有联系,不单是寒。
  @ 当然肠鸣、腹泻属于寒,大伙考虑得比较多。
  @ 同样的,肠鸣,腹部胀满,砰砰作响,这是热邪,也是很常见的。邪气郁滞在里头,气机不畅了,当然可以砰然作响,当然可以有声。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这个胕肿,教材有注释,见157页的26注,说在《内经》屡见,但含义不尽相同。
  如胕肿的胕,
  @ 又通腐,胕肿就是说皮肉溃烂。
  @ 又通跗,足跗的跗,就是足背肿,跗肿是指着足背肿。
  @ 又通浮,就是浮肿了。一按一个坑,那是浮肿。
  本条的胕肿属于火邪。应视为"胕肿",也就是疮肿,腐烂的肿。 就前边所说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那个,是由火热之邪引起阻滞了经脉,气血不通,而出现胕肿。
  由于热扰心神,所以可以出现"惊骇"火热之邪,特别容易扰乱神明。所以出现"惊骇"。火热之邪跟"胕肿"相联系的,所以可以出现"疼酸",气血不通畅了吗。
  当然说我们前面讲《调经论》讲过,说"血气者,得温就可以消散"。但是真的热起来,也可以使它运行逆乱,逆乱了就不调畅了。所以照样可以引起疼痛,不通的疼痛。所以又"疼",又"酸",同时火热扰乱心神,还可以出现"惊骇"的症状。因此说,"多属于火",常和火有联系。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转,扭转,筋脉的扭转。
  就我们说的腓肠肌痉挛,那是一种扭转。有的腹部的扭转的疼痛,如肠绞痛、肠痉挛,那些都属于扭转一类的。这个腓肠肌痉挛是很常见的。
  反,是指的角弓反张。
  也是筋脉的失养,"转"是属于筋脉的失养,反是角弓反张,同样是筋脉的失养。
  戾,是屈而不伸,是弯曲下来。
  所谓"犬出户下",这个字是"戾",户底下一个犬字,就是屈而不伸的样子。不能正常的伸展。
  所以这些常常都是筋脉之病,筋脉之病,又还有水液混浊。
  水液,就是体内的代谢的水液。
  包括眼泪、鼻涕、小便、妇女的带下,这些都属于水液,还有口腔的唾液,那都可以叫做水液。
  混浊,就是不清,黏稠的,混浊的,质比较厚就比较黏。
  这种状态常和热有关系。
  也就是热使得气血津液不能荣养于筋,可以出现转反戾,热可以使水液变得浑浊,热消耗津液可以使水液变得浑浊,所说的比如痰和涕,当然《内经》里头没有"痰"字,都叫"涕",从呼吸道出来的都叫"涕"。
  涕黄、涕黏,那多半属于热。
  小便黄、小便混浊而黄,那也多半是属于热。
  说混浊,由于热伤了津液了,所以化为混浊的东西。所以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相反的,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刚才所说的那种体液,不管唾液还是尿液,还是什么涕,鼻涕、带下这类东西,清冷的,清稀的而不粘浊的,这多半属于寒,常常是属于寒。
  由于寒邪导致的津液不能够正常的布散,而成了多余的水液,所以它就变得稀、清稀、澄澈、清冷。
  这在临床辨证上是很重要的方面,同样是比如说:
  @ 流鼻涕,那是清涕还是浊涕,还是黄的?是黏稠的,还是什么呢?这是很重要的分辨方法。
  @ 二便,问小便也是,小便黄了还是小便清?
  @ 带下,妇女带下也是,是黏浊的还是清稀的?
  这都是很重要的区别寒热的方法。
  当然,有的时候,还可以从气味上来辨别,
  @ 病人排泄物气味很浓,很污浊,那一般多是热,起码是有热。
  @ 一般的排泄物气味比较淡,不是太浓,那一般多少有寒。
  还有病人自己也知道,病人自己知道,
  @ 口里头发苦,那多半是有热。
  @ 口里没什么味,所谓"口中和",那常常是没有热的现象。
  所以辨别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医临床诊断疾病当中,都是很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分析这个病机,确实,指导临床非常重要。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呕吐,呕吐是酸物,呕吐的东西是酸的,我们临床常说的泛酸,往上泛的酸水,或者吐出的物是酸的,常常是有热,肝胃不和,肝胃有热,酸属于肝,属于木,呕吐酸物,常常是肝胃不和而有热。
  "暴注下迫",
  暴注,就是泻下如注,泻得很快,
  下迫,是指的后重。肛门窘迫,下窍窘迫,所谓的后重。
  这是由于有热,热郁于内,气机不畅,所以就后重。火性急速,所以泻下如注,暴注。火热使得气滞不行,不畅行了。所以后重里急。因此说,这些常常属于热。多和热有联系。
  前面就是讲了这样一共是十九条,最后又对这十九条,上面讲了怎么多,还言犹未尽,因为病机太多了,说不完,所以最后做个总结。
  用总结语又把上面总结一下。又把有关病机的范围,又慨括了一下,
  "故《大要》曰:"- 《大要》是古之经典。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临床诊治疾病,要谨慎的分析病机、掌握病机,各司其属,各气有其所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不同,各气有其特点,有其所属。或说风属于肝、寒属于肾,各有其所属。
  但是我们在临床辨证的时候,应该注意,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有者,就是临床出现了什么症状?有了这个症状。
  求之,要研究它,求也就是研究,要研究他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那不就是分析病机吗。
  比如出现恶寒,他为什么恶寒?
  假设说外感六淫之气出现了恶寒,那你就要研究研究,这个病人感染了外邪了。
  他为什么恶寒?
  分析它为什么恶寒,病机何在?
  所以叫"有者求之"。有这个症状,就分析它为什么出现这个症状?
  "无者求之",根据病情全面判断,他应该有这个症状,而他没有出现这个症状,那我们就要分析为什么没出现症状?
  是正气不足,还是由于邪气入里,没有表证,没有相应的症状?
  要"无者求之",都是要认真的分析。
  谨守其病机,这才不至于失误。不要说看到了就是有,看不到了就是没有,没有了就不管了。没有了就不研究为什么没有了?这不行。有者求之,无者也求之。这才不至于失误。
  "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这个病人表现出实证,有余之象,要责其为什么有余?为什么出现过盛、出现实证?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出现了不足,虚象,就应该分析它为什么会出现虚象?
  也就是要研究出现虚实症状的,或者是虚实证候的机理何在?
  是由于什么东西导致他"实"?
  是由于什么情况导致他"虚"?
  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
  同样的,
  实,是由外感实邪?还是饮食积聚,气血凝滞等等。
  所以盛者要责之,虚者要责之。换句话说,要
  @ 盛者,责其之所以盛,
  @ 虚者,责其之所以虚。
  分析其所以然,这就研究病机,也就是我所说的,开头就讲了,分析病机过程就是辨证的。
  "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在分析病机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必先五胜",先要研究五胜,五行之气的更胜,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的更胜。
  因为什么,一下又出了五行之气了呢?
  我刚才说了,这一段是在讲运气的。开头是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讲的六气。最后又出了一句话,说"必先五胜",五行更胜,五行更胜就是五运。木火土金水五气运行。互有更胜,有胜有衰。
  某一年是土运,某一年是金运,土运之后就可以导致什么衰,对不对?木气盛了,就会导致土衰等等,所以"必先五胜",先要明白五气更盛的道理。
  前面是讲六气"之化之变",最后这一段结束又"必先五胜",那不就把五运六气联系到一起来分析问题吗?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 总之,这个病,是有气血不通畅,虚也好,实也好,总的来说,都可以叫做不通畅,因此要疏其血气,其实就是调畅其血气,令其调达。让血气调畅,运行正常。
  "而致和平达。"- 达到气血平和,阴阳相对协调这样的状态。
  求其和,使气血达到和平,阴阳达到协调这样的状态。这样的话,疾病就可以治疗好了。健康就可以恢复了。
  "此之谓也,"- 最后做了一个总结。
  因为后边这段"《大要》曰"以后这几句话,那就不单是指的上边十九条而言。是对所有的其他的疾病的辨证,其他的辨证方法都应该这样做。不管你
  @ 气血辨证,
  @ 阴阳辨证,
  @ 或者气血病机,
  @ 阴阳病机,
  @ 乃至于本段所说的六气病机,
  @ 还有脏腑病机。
  都是应该这样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这样的话,才不至于失误。才能够准确地认识疾病、分析病机。
  最后可以正确地施治。从而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这才达到了上面所说的"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达到那样的目的。
  这一段串讲,我们就讲完了。
网站目录投稿: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