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初春嫁给父亲的。那时,母亲只有十五岁,十五岁的母亲如花般美丽。母亲和父亲的婚姻,在当时是最普通也是最流行的那种——包办。 母亲一直都很害怕,临近婚期时,母亲害怕地连睡觉都睡不塌实。母亲害怕那个和她共渡一生并未谋面的人,他的人品怎么样,这一点是母亲最担心的,母亲没有一丝的喜悦,除了害怕还是害怕。 婚礼那天,母亲一大清早就坐在火炕上面哭,外公外婆给母亲讲,嫁到婆家应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尊重丈夫,怎样爱护兄妹。母亲只是哭,就是不肯穿她未曾见过的大红色嫁衣,看着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的进了村。这可急坏了外公外婆,于是,母亲的七姑八姨都来相劝。强行给母亲穿上红红的嫁衣,当母亲梳妆完毕,已经到了时辰。外婆含着泪给母亲盖上红盖头,由外公背母亲到花轿上。父亲那边迎亲的队伍都有点等不急了,尤其是父亲,他和母亲一样担心,父亲害怕母亲不美丽不贤淑。当母亲坐在轿子里,那些抬花轿的人都是父亲儿时的伙伴,当年都是毛头小子,而现在已是头发花白的我的伯伯叔叔们。这一路上,母亲的心像小兔子一样跳上跳下,再加上那虚张声势抬轿的人更有意一走三晃,母亲更加害怕。到婆家,母亲和父亲按当时的风俗拜了天地,父亲牵着母亲走进他们的新房。 在婚后的日子里,母亲才偷偷的发现父亲不但五官端正,而且还很高大英俊,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是"很帅";更重要的是父亲很正直,这是母亲一生最大的幸福。父亲也发现母亲不但美丽可爱,更重要的是温柔贤惠。父亲和母亲的相知相恋都是在婚后那段日子里开始的。母亲过门不久,我的奶奶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留下三个我年幼无知的姑姑。母亲坚强的把三个姑姑养育成人,她们接二连三地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母亲很要强,总想着给父亲支撑点面子,就按当时的习惯应该怎样陪嫁就怎样陪嫁,将两个姑姑体体面面地嫁出门,本来家境就很清贫,这样一来,更加贫穷的连锅都接不开。母亲只好领着小姑和大哥,背着二哥到地里找野菜来充饥。后来,三哥和姐姐也相应的出生了,这个家的担子是越来越重了,父亲也被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旋涡中,只好带着全家从陕南老家逃到陕北。母亲没有一点怨言,只是默默的支持这个家,支持着父亲。在那个年代里,饥饿围绕着母亲,她常常看着几个孩子饿的连走路的劲都没有,母亲只有心疼和拼命地帮人洗衣服带孩子换点吃的。父亲那时肩上的担子也不轻,一家人都张嘴吃饭,衣服破了可以补补,但肚子总不能空着,父亲就不停地帮别人干活,换点粮食。父亲更没有能力为母亲添件新衣服;母亲把她的陪嫁的手饰品都卖了来应急,就是没有舍得卖她那件唯一的嫁衣。不管日子怎么样地贫苦,母亲总要在每年的初春某日里穿上她那件红色的嫁衣,那天是母亲最美的一天,在父亲眼里,母亲永远是他最美丽的新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父亲带着母亲和全家人,由陕北搬回了陕南,母亲的嫁衣也随着搬家搬回老家。 日子越过越好的时候,父亲带着母亲去县城想给母亲买件新衣服,母亲在县城转悠了一天,也没有舍得买一件衣服。母亲告诉父亲衣服的价钱都很贵就不买了,几个孩子都要上学,把钱留下让孩子上学用,自己穿不穿新衣服并不重要,孩子上学是大事,父亲怎么说也没有把母亲说动。母亲总是这样舍不得穿、舍不得吃的,母亲付出世间从未有过的艰辛,将我们兄妹六个养育成人。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母亲却老了,失去了她的青春年华。 我十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这对母亲来说是很残酷的,父亲临终前对母亲说他这一生有母亲相伴,是他的幸福,他对不起母亲,这一生没有让母亲过上一天的好日子,是他一生的遗憾。母亲流着泪告诉父亲,吃和穿都是身外之物,有父亲的爱才是她一生的幸福。 父亲去世之后,母亲一心想随父亲而去,可是,她看着年幼的小哥和我,更是舍不得,母亲坚强的支持这个没有支柱的家,养育着我们。母亲把她的嫁衣,放在一个箱子里从未动过,那件衣服对她来说是一生的回忆。等我结婚时,母亲没有什么陪嫁的东西给我,她把那件红色的嫁衣送给我。我怎能接受?我即将要飞出母亲的怀抱,过一种崭新的生活,我才发现年迈的母亲是多么的孤单。每当我看见漫步在街头白发苍苍的夫妻们,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悲伤,让我热泪盈眶,我感动他们能白头偕老,恩爱一生一世,让人羡慕;我悲伤我年迈的母亲虽然儿孙满堂,但我们谁也驱走不了母亲心中的孤苦伶仃,这更是我今生不安地内疚,因为年少无知的我,断送了母亲晚年的幸福,如果在很久以前的日子里,我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会在父亲离开我们之后,给母亲物色一个老伴,至少母亲不会象现在这样孤单,可惜我明白这个道理已经太晚了。此时我能补偿母亲的只有一个女儿所能给母亲快乐,我决定和夫君陪着母亲一起生活,让那件红色的嫁衣依旧留在母亲身边,给她留一个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