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作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华为的各部门中少不了外籍人才的影子。在招揽海外人才的战略中,华为的HR部门是如何做的呢? 对于华为消费者BG来说,今年是在高端市场全面突破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华为先后发布了旗舰机华为P9系列、华为Mate9系列、概念机荣耀Magic。在这些高端智能手机的背后,除了出色的中国本土研发人员的努力之外,也有很多外籍军团的身影。 据了解,在加入华为之前,这些外籍军团的战士们大多有着不凡的履历,这里试举几位: 华为创意总监金峻绪(JoonSuh Kim),他曾经设计过三星Galaxy系列智能手机; 华为首席设计师Abigail Sarah Brody,在苹果工作了将近10年的她参与了IOS、iCloud、ProKit等多个产品的设计; 华为巴黎设计研发中心负责人马蒂厄·雷阿奴(Mathieu Lehanneur),他在2015年加入华为; 华为消费者BG执行副总裁、澳大利亚人赵科林(Colin Giles),此前曾担任诺基亚执行副总裁。 如今的华为早已成长为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华为2015年年报披露,华为的业务遍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58%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市场,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了72%。华为成功的很关键一点就在于开阔的人才观,善于在全球广揽人才。 那么,华为如何在全球招揽人才? 要招人,先打品牌 如今,华为人力资源部门有很多研究员,每天都在研读全球ICT人才的变化趋势,包括专业人才的结构变化、人才跨区域流动趋势、人力资源成本结构等,并为华为的全球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 互联网时代,招人也离不开互联网和大数据。从2011年开始,华为与LinkedIn等新兴社交平台密切合作,充分利用LinkedIn高达4亿的会员和强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长达几年的合作,华为对LinkedIn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LinkedIn还是个媒体发布平台和用户交互平台,而要在LinkedIn上招人,首先得提升自己在LinkedIn上的品牌形象。 为此,华为在LinkedIn上建立了自己的官方账号,不断向外部发布华为各方面的信息和进展。在今年2月底2016 WM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期间,华为在LinkedIn官方账号上不断发布参展消息,也让LinkedIn的会员尤其是海外会员对华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4年底的时候,华为的LinkedIn官方账号还只有40多万粉丝,如今已经增长到了107万,可谓涨粉有方。 如今,华为各部门和员工已经在LinkedIn上开设了200多个企业账号和7万个个人账号,华为轮值CEO胡厚崑(Ken Hu)由于在LinkedIn上经常发表有深度的文章,还被评为500位"全球影响力人物"之一。此外,很多华为技术专家也都成了LinkedIn上该领域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大部分华为员工都会持续更新自己的个人页面并熟练使用LinkedIn的社交、推荐、阅读等功能。 7万多条小溪汇聚在一起,就是浩浩长江。正是由于7万多名华为人的共同努力,让华为在海外从籍籍无名到妇孺皆知。 全员招聘,精准招聘 不过,高端人才到哪里都是非常难招的,如果通过传统招聘的"广撒网"模式,无疑效率太低,成本太高。这对华为并不是问题,因为华为已经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做到了精准招聘。 华为很早就认为,招聘并不仅仅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必须做到全员招聘,人人都是招聘经理。 例如,华为从事基础研发的2012实验室的大部分员工都开立了LinkedIn账号,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大牛。2012实验室的员工经常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推荐急需的海外人才,由于他们与这些海外人才的交流非常充分,推荐的成功率高达60%以上。以这种方式招揽高端人才,成本只有通过猎头招聘的20%。 还有个有意思的例子。如今的华为终端用户体验设计部部长徐静进,2012年年底时曾被派到爱尔兰筹建研发能力中心,重点承接OSS(运营支撑系统)/BSS(业务支撑系统)的开发。 为了招到当地的高端人才,徐静进通过LinkedIn搜到了几乎所有在爱尔兰工作的OSS/BSS的研发人员,并用华为爱尔兰研发能力中心负责人的名义给对方发邀请。大部分人都没有给他回信,从回信的那些人中徐静进锁定了四位。 还是在LinkedIn的搜索过程中,徐静进意外地发现,他心仪的目标竟然都在科克(Cork)而不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Dublin)工作,他决定将研发能力中心建在科克而不是华为爱尔兰办事处所在的都柏林,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那些注重家庭生活的高端研发人才。事实证明,徐静进的判断是对的。 当全球大牛都汇集华为的时候,这家公司也就拥有了纵横全球的竞争力。 注:原文标题为《华为的外籍军团》,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