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误称《元朝秘史》或《元秘史》,其蒙文名称是"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 ( 《Monggolvn Ni"ucaTobca"an》)。杂史。蒙古汗国官修,修撰者佚名。成书年代现有蒙古窝阔台汗十二年(1240年)和蒙哥汗二年(1252年)两种推测,尚无定论。 《秘史》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蒙古族史。全书有十二卷本和十五卷本两种。明代时为阅读方便,又把该书分为二百八十二节(段)。其中,前五十八节写的是成吉思汗先世谱录,从二十二代传说始祖起,直至成吉思汗的父母,记载了许多关于蒙古氏族部落起源的传说和史实。从五十九节到二百六十八节,是成吉思汗时代的历史记载,起于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诞生,止于成吉思汗灭西夏和病逝。详细纪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及统一后南下、西征的过程,内容涉及蒙古各部的发展、纷争;蒙古人的游牧、狩猎、手工业、交换等经济生活;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状况,国家的建立及其政治、军事制度和组织机构,攻金、西夏和西征的战略战术等等。第二百六十九节后,写元太宗窝阔台汗前期的历史:如拔都西征、灭金,重申怯薛制度,规定赋税额,建立驿站等等。正文以窝阔台总结自己一生四功四过结束。总之,该书对十二至十三世纪中叶蒙古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较详细而生动的记述,是研究蒙古族早期社会历史、语言、文字的宝贵资料,史料价值很高。 全书除最后窝阔台汗部分取材于朝廷的诏令、"实录"以外,大都取材于民间的口传故事、诗歌和谚语。这些原始材料修饰较少,较为真实地保留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有其它元史书籍所不可及的具体和准确性,有些记载是绝无仅有的。比如,《元史》和《圣武亲征录》都有一条简单的记载:秃马惕部"叛,命博罗浑那颜、都鲁伯二将讨平之"。看上去平淡无奇。而在此书中,却呈现出复杂、曲折的历史画面:成吉思汗的万户长豁儿赤要在秃马惕人中强征三十名美女,被秃马惕人捉了起来。成吉思汗派忽都合去处理此事,忽都合也被擒住。于是成吉思汗派四杰之一的孛罗忽勒(博罗浑或博儿忽)带兵镇压,结果孛罗忽勒被秃马惕人杀死。成吉思汗又派朵儿伯(都鲁伯)去,才镇压了秃马惕人的这场反抗。秃马惕人是森林中的部落,《蒙古秘史》详细描绘了蒙古兵在森林中作战的情形。再比如,要了解成吉思汗其人,此书能提供一些罕见资料:早年,为了争一条鱼,他射死了异母弟;当了大汗以后,他怀疑胞弟合撒儿图谋篡位,便连夜捉来审讯,等等。通过这些,既赞扬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武功"和"盛德",也描述了他在部落争斗、权力争夺和侵掠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此外,这部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研究游牧经济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制度、当时的社会心理和风俗人情等,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资料,是古代蒙古社会史资料的宝藏。 从文学的角度看,该书保留了古代蒙文的语言、语法修辞,还保留了一些民间故事和诗歌,平均每卷都有二、三十首诗。语言生动形象,人物性格鲜明,充满草原生活气息。所以,它又是蒙古族古代文学的杰作。但是,该书也有不少错讹,时间、地点及历史顺序常有搅混之处。比如,成吉思汗曾三次入侵西夏,可在此书第二百四十九节中只是笼统地当作一件事来写。征金、入侵花剌子模,也写得笼统,事件和时间的顺序排列失当。又如,第二百五十一节中,把一二三一年钧州三峰山大战的金朝将领亦列(移剌蒲阿)、合答(完颜合达)当作一二一四年成吉思汗征金时的金军统帅;第二百七十四节中,把一二五七年宪宗蒙哥汗派札剌亦儿台、也速迭儿出征高丽,当成太宗朝事,等。夸张失真的地方也不少。 该书原文是用蒙古文(畏兀儿字母蒙古文)写的。此蒙文本在明朝后佚亡。元代至晚在元神宗时曾将该书译为汉文。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朝洪武初年翻译的汉字音译本和汉文译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叶德辉将其出版,是为观古堂刻本。此后,又有《四部丛刊·三编》本(顾广圻本),莫斯科东方文献出版社影印的韩泰华本等。一九七八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新译简注〈蒙古秘史〉》,最近又出有《〈蒙古秘史〉校勘本》(额勒登台、乌云达赉著),它集前人之研究成果,纠正了许多错讹,堪称迄今国内之最好版本。另外,还有俄、日、德、法、英及现代蒙文等各种文字的译本和标音本,现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秘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