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幼儿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在教育大家庭中,幼儿教育处于最前端,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因此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幼儿教师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遇到的第一位领路人,对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品质、生活态度、学习习惯起到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幼儿园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幼儿教育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幼儿园整体引领,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需要幼儿教师找到职业幸福感,实现对幼儿教育工作意义的积极体验,这也是新时代幼儿园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教师职业,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保教合一的工作特性,幼儿教师的工作除了教育的成分外,也包含了更多的保育成分,这使工作强度大幅增加。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弱,教师需要同时照管多名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使得幼儿教师没有课间休息时间。如今幼儿教师要同时科学照顾三四十个孩子,压力可想而知。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和倾听来实施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幼儿园教师要熟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合理的情境,将知识进行浅显易懂的转化,融入到区域游戏、集体教育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探索体验、交往表达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需要教师提供大量的玩教具和各种辅助手段。而幼儿的发展过程恰恰是隐性的,教师的付出与幼儿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专业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就工作量而言,幼儿教师无论工作时间还是工作任务上,都不输于其他学段的老师,且幼儿教师所担负的责任远大于其他老师。可幼儿园教师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新参加工作的教师甚至无法满足其最低生活要求。低收入、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不具有职业吸引力,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
  为了不使职业倦怠影响工作,很多幼儿园采取了较为苛刻的考核细则。如迟到、幼儿出勤率低、课堂不达标、安全出问题、消毒记录不完整、请假等都要扣分,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
  这些外在的考核标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幼儿教师的职业特性来说,并没有触及到幼儿教育的实质。正如很多教师撰文所写一样,考核无法真正来判断教师的真实情感投入,幼儿教育尤其不能量化,所以幼儿园管理必须考虑幼儿教师的实际需要,实行评价供给侧改革才能适应幼儿教育的新形势。
  首先,幼儿园要给予幼儿教师宽松的心理环境。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增强职业认同感,唤起教师心中对孩子的爱,让其可以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参与权、自主权和决策权,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有主人翁责任感。幼儿园可开展学校开放日、家长志愿者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亲身体验幼儿教师的工作,增进家园合作,最大限度减轻教师来自于家长方面的压力。
  二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教师是他们的"老师妈妈",这种情感是无可替代的,也是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只有让幼儿教师培养起爱的专业情感,他们才能将外部的道德约束和规则主动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真正用心来做教育,而非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在专业技能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教研、培训、阅读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幼儿园要帮助教师减少外在的压力。比如各种行政管理考核、上级评估、检查等,这些所谓的"精细化管理"考核方式给幼儿教师增加了大量的额外工作。幼儿园要注意取舍,减少重复的、无意义的案头工作,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来关注孩子,沉下心来研究幼儿教育,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找到职业幸福。
  最后是给幼儿教师较为充裕的物质环境。由于幼儿教育属于公益二类性质,资金往往成为影响幼儿园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各地各类幼儿园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增加教师的闲暇时间、提高工作待遇等看得见的措施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支撑。教育部也已经启动学前教育立法调研,希望通过立法等手段明确各类幼儿园中教师的身份地位、待遇、职称等基本权利,让他们获得职业幸福感。物质有保证,他们才能安心投入工作,把精力用在幼儿教育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想拥有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必须依靠有幸福感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因此全社会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幸福工程。
网站目录投稿: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