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上广的失业蹲族没当上天之骄子有


  "
  嗨,大家好,我是乔。
  最近学了一个网络流行词:"蹲族"
  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
  来自中产家庭,
  毕业后躲在大城市的阴暗犄角出租屋,
  过着吃、睡、打游戏的隐居生活……
  "
  01:
  这两天看了一个关于"蹲族"的真实故事。   主人公名校毕业,宅在出租屋,2017 年,用一万四千块钱在广州活了九个月。   入蹲之前,她在一家内容公司上班,也通过了试用期,那是一份待遇和氛围都很好的工作,每天在公司呆满8小时就算全勤,每周出一篇文章,偶尔参与策划。   可渐渐地她发现,每周一次的创作让人倍感焦虑,最后没熬住,提了离职。   没想到的是,逃避了一次痛苦,后面痛苦加倍。   当时的广州并没有什么适合工作的地方,想去的行业不仅全国缩招,也不具备靠对工作经验的年限要求,还得了三叉神经痛。   现实中的痛苦,靠虚拟世界的游戏来麻痹,就这样,渐渐地成为了蹲族一员……   以前我理解蹲族,就是日剧里那些被丧文化侵袭的人。   蹲族在日本很常见,也被称为蛰居族,早在2016年,在日本这样的"家里蹲"大约有100万。   人群以男性为主,至少有一年未曾涉足社会,或是不曾表现出涉足社会的欲望,完全依靠父母照料起居。   这些宅男拥有聪明的大脑和较高的学历。"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只是我选择不去做。"   就像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总有一帧画面能找到我们宅在家里的样子。   电影的简介上写着:高分治愈喜剧。   看完却没人笑得出来。   也许你我不是蹲族,却也会因为失业、裸辞宅在家里,处于"蹲"的状态。   只是我们既没有女主那样可以照顾她起居的老爸,更没有心安理得不去上班的心态。   尤其不敢面对邻居的灵魂拷问:"你是做什么的?"   02: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无所事事的蹲族?   一名蹲过三年的答主贡献了高赞答案:   刚毕业的前两年浅蹲,干杂活,频换工作。最后一年深蹲,懒得出门,看到求职网站会发抖。   起初只是没好好找工作,后来找不到好工作。   失去了应届的身份,不再有校招的资格,也没有相应工作的经验。   唯一能做的是放低身段,"像电视里那样子从基层慢慢干的公司与岗位。"   很快被现实暴击:   实际上可能连个基层的机会都不会给你的,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非常现实,非常残酷。   好在,他没有放弃,拿出了大学里"最后那点本事",并起疯狂健身,才走出了人生中"最崩溃的三年"。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像答主这样幸运。困难面前,更多的人在下意识地逃避。   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因为整个国家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   我们圈子还是很窄,以至于误读了现实中的年轻人。   网络上我们了解到的是遍地高学历,年薪百万,平均27岁当经理,忙到无暇谈恋爱……   只有中年人在危机中挣扎,年轻人就算一无所有,起码还有"年轻",能吃自己的时间红利。   忽略的是网络外,一些毕业生刚出校园就被拦腰撞倒,恰恰是年轻让他们不堪一击。   而且与"主动当废人"的日本蛰居族不同,他们只是机缘巧合,被迫蹲了一阵,或是遇到了一些困难,躲了一会。   等反应过来才发现:站不起来了。   王朔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曾经以为日子是过不完的,未来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我就呆在我自己的未来,我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真正的变化,我的梦想还像小时候一样遥远,唯一不同的是我已经不打算实现它了。   03
  有人说,蹲族充分验证了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但是这种舒服就像麻药,总有过劲的时候。   看过一个"作家蹲"的例子,毕业后他参加了招聘会,不想去任何一家,想全职写作,结果:   "最开始的时候想静下心来阅读写作;   一个月后变成了只阅读不写作;   两个月后变成不阅读不写作;   到最后干脆不想掩饰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本质了。"   不知不觉中,当他穿着短袖出门,才发现外面已经是冬天。   人一旦安逸惯了,就不再相信自己还有工作的能力,即使下了决心再找工作,大概率会碰壁。   因为你休息的时候,别人在奔跑,只要一年,新一批应届毕业生就会按时走出校园。   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受挫多了,不相信自己还会成功。   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即使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也不再逃,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放弃挣扎,等待痛苦。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并不是真的无法摆脱,只是生活持续性地打击下,让人觉得这件事"做不到",最终彻底放弃。   任凭外人如何劝导,都很难走出来。   而深挖年轻人总是职场受挫的原因,让我想起《读库》主编张立宪的一段话:   我们在中学和大学所受的教育,和未来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训练往往相悖。   没有人教过年轻人,该如何工作,该如何跟同事相处,甚至是该如何表达你的意思,以及听懂别人的话。   这才使得他们在初入职场的时候,很难适应身份转换。   所以说,一个年轻人,要拿出足够的勇气来洗白自己,把学生时代养成的一些观念和习惯"干掉"。   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眼前的障碍没有想象中可怕,只要敢于面对。   04:
  仔细品味一下"蹲族"的定义,会发现"中产家庭"似乎合理化了他们的无所事事。   这个社会给了人们很多的选择空间,即使不上班,也不至于被"饿死"。   但我们还是不要低估人生际遇的复杂。   昨天王思聪又上了热搜,"名下2200万元资产被冻结"。   前段时间就有人调侃,如果当初他把老王给的钱去买房,5亿元在上海静安区可买300套150平米的房子,买好房他周游世界,10年后,房子价值45亿。   但小王选择了创业,十年后5亿亏完,还被限制消费。   段子很搞笑,却也让人深思,他已经代表了最有资格"坐吃山空"的人,在家躺着就行,为什么还选择九死一生的创业。   这也许说明了一个很朴素的道理:   我们需要工作,这是一条被大众验证的路,虽然也会有波折,但另辟蹊径明显更困难。   最后,想鼓励一下正陷在"人生卡顿"中的人去打破习得性的无助。   方法论可能俗了点,但很有用:   永不言败,再尝试一次。大多时候,我们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更要提醒那些还在上大学、尚有机会的人。   珍惜时间,多长本事,早一点规划人生。   不要等到历经折腾与痛苦,再唏嘘感叹:   原来,我们离一无所有往往只有一次错误和意外的距离。   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揭穿职场真相,解码人生困境。你笨算我输。
网站目录投稿:天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