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担矿山医疗救护重任的人


  一个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专科医生,一个在麻醉和危重症患者救助方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管理者,现在又担负起矿山医疗救护的重任。他就是煤炭总医院副院长、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副主任张斌。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做得怎么样?
  难以磨灭的记忆
  2001年,张斌担任煤炭总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一次,他在医院巡视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内蒙古海拉尔一个矿务局发生矿难,在医院的安排下,张斌立即奔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中。第一次在一线直面矿难事故,当穿过聚集在矿井口周围等待消息的家属时,已经做了将近20年医生的张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压力。
  张斌下去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尸体,特别是那种人临死前的恐惧表情,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搜寻救治幸存者、开展现场医疗救护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在回京后,张斌的眼前总会浮现出遇难矿工痛苦的表情和家属悲痛欲绝的场景。第一次矿难救援的经历给张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对事故本身的震撼,更多的是面对死亡矿工时的无奈。"如果到得再早一点,也许有更多人可以得救。"当时一直回荡在心中的话成为张斌走上矿山医疗救护道路的契机。
  山西的矿难救援、陕西榆林的爆炸救援,随着接触矿山救援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年奔波于全国各地矿难事故现场的张斌接触了各种类型的矿难救援,对创伤、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危重病人有创监测和机械通气治疗均有了一线治疗经验。多年的一线救援经验让张斌很清楚,就算响应的时间再快,远在北京的他们,也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建立一支离矿山最近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矿难事故现场的队伍,才是矿山救援的关键。想要有效地减少矿难伤亡人数、降低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必须依靠更加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的救援办法。
  张斌的这一观点和国家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的想法不谋而合,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从2002年在煤炭总医院挂牌成立开始,就一直着力组建省级分中心。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省级和矿山企业三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
  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让张斌有了更高的工作热情,他用一年的时间了解了国内整个矿山医疗救援状况、系统学习了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方法以及国外关于矿山救援的经验,并用于实践中。现在,身为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副主任的张斌,更多的是以管理和组织全局的视角把握矿山医疗救护这项工作。通过张斌的总体组织实施,经过多年努力构建,矿山医疗救护中心把过去的煤炭矿山医院重新组织起来,有代表性地建立起省级矿山医疗救护队伍,这些队伍又建立起了矿山医院和井口卫生站一级的医疗救护体系,形成一个三级网络结构,大大提高了遇险人员获救的概率。目前大部分新建矿区的井口卫生站距离井口不足1000m,平时面向矿工及家属开展医疗工作,一旦遇到矿难,救援人员就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张斌说,采用3级网络救援建设的矿山救援中心响应速度大约在2min左右,到达现场的时间也控制在了8min,成为矿山救援的一线力量。
  冲在防治"非典"一线
  作为学科内的专家,常年在一线参与医疗救援的人,常常会给人不苟言笑、不善沟通的印象。但提起张斌,接触过他的人却都竖起了大拇指。别看他手术的时候严肃认真,但平时的待人接物却非常平和,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有很高的管理水平。
  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煤炭总医院被列为北京市首批"非典"病人接纳的定点医院。来势汹汹的"非典"让每一个医疗工作者措手不及,尤其是在初期阶段,防护物资不够充裕。4月30日开始收治病人,煤炭总医院能提供给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却只有卫生局最初供给的一批。等到5月1日一早,去院区巡视物资的张斌看到库存后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防护设备的存量已经不足2天了,如果发放稍微松一点,这点存量连1天都不够。如果第2天换班的医护人员没有防护服,就不能进污染区换班,已经在污染区的医护人员就一个都出不来了。情况紧急,看到这种情况,张斌马上找到北京市卫生局反映情况、筹措物资,同时,在所有人都谈"非典"色变的时候,他坚持在病区,和所有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一起,频繁地进入"非典"病房,查看物资供给情况,稳定一线医护人员情绪。
  经过张斌的多方筹措和努力,北京市卫生局终于答应每隔4天为他们提供一批物资。在这之后,随着"非典"疫情被逐渐控制住,防护物资也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张斌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根据事后统计,在抗击非典的最初阶段,物资的匮乏使有的医院因为防护设备不足导致换班的人进不去,在污染区的人出不来,但煤炭总医院却从没出现这种情况。
  在抗击"非典"的工作中,作为首批"非典"医院,煤炭总医院共收治了181例"非典"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个患者死亡,以高治愈率、低死亡率的医疗质量位居北京市医疗机构前列,实现了病人之间零交叉感染、全院职工零感染、对周围环境零污染。为此,张斌荣获了"北京市统战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以及国家安监总局直属机关"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这不仅是张斌作为一名专科医生的荣誉,更是对他作为医院领导者协调、监管能力的肯定。
  冲在汶川地震救援一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正在青海省出差筹备全国矿山医疗救护工作会议的张斌立即通过电话与医院主要领导取得联系,申请进入灾区一线进行医疗救援工作。煤炭总医院考虑到张斌还需要处理青海会议的相关事宜,所以决定让他率领第二批医疗救护队伍进入四川。
  虽然院领导已经做出了安排,但张斌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在青海省的工作,火速赶回了北京,筹备赴灾区事宜。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灾区获救的人员越来越少,张斌更多地想到的是自己率领的医疗救援队在灾区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凭借多年来矿山医疗救护和紧急救援积累的经验,张斌明白最及时的搜救是在72h之内,一旦过了72h,获救率大为降低,到了100h以上还能救出的人,必然是有特殊的条件。第二批医疗队到达灾区的时间预计是在5月19日,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7天,再有生命存活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所以,在继续搜寻幸存者的同时,张斌将医疗救援队工作的重点放在防止大灾过后可能发生的疫情以及为幸存群众提供医疗救助这2个方面。为此,张斌特别挑选了内科、感染、疾病预防与控制、心理健康等专业的专家,并准备了除颤仪、简易呼吸机、监护仪、骨伤夹板等救护物资准备奔赴灾区。5月19日,张斌带领总医院第二批医疗救护队一行12人,踏上了前往四川灾区一线的征程。
  到达成都后,张斌立即与四川省安监局的领导、煤炭总医院第一批医疗队的人取得了联系,了解灾情,请领医疗救援工作。当他得知位处深山区的金花镇灾情严重,余震频发,救援难度大、危险多的时候,立即带队进入这一重灾区。
  在金花镇,张斌最初的工作思路得到了事实的印证,虽然每天要走几十千米的路去搜寻幸存者,却始终一无所获。而在灾区疫情的防治方面,他们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率领第二批医疗救援队对灾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防疫工作,每天要徒步5余千米穿过随时可能发生山体滑坡的山路,进村入户开展巡诊和卫生防疫工作。张斌率领医护人员对饮用水进行了卫生检查和消毒;协助解放军和当地救灾人员清理了房屋,对人和牲畜的尸体按照防疫要求进行了深度掩埋;选定合适的位置,建置专门的公共厕所,对污物每天由专人用药水、白灰进行喷洒,防止饮用水污染。
  张斌率领的医疗救护队在金花镇救治伤员和为百姓看病达5000多例,并在金花镇大部分村落进行防疫工作,救援队伍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看到救援人员的吃住都非常艰苦,老百姓就自发地送来了从废墟中刨出来的腊肉。等灾区情况稳定要撤离的时候,灾区群众和当地政府的官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行。
  张斌从业25年,亲历了"非典"、抗震救灾,参加了众多矿山救援工作,他始终觉得这是他最好的选择。他总说自己和普通医护人员一样,对于病人有一种自然的使命感,特殊时期如此,平常亦如此。但身为煤炭总医院的副院长、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副主任,张斌也有自己不同于普通基层医生的想法,他说:"技术是医生的根本,但随着医生技术的提高,管理也要跟上去,这才能使医生的技术有更大的发挥平台,形成良性循环。"
  张斌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更多地学习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将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现代的管理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质量和安全两方面深化,将煤炭总医院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医院。同时,在矿山医疗救护方面,张斌也希望能够探索出更好地构建各省市矿山医疗救护队伍联动机制的方法,使矿山救援更迅捷、更有效。
  张斌相信,随着应急救援体系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矿山救援这项工作将更加广泛、深入,真正成为减少矿难伤亡人数、保护矿工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未来的发展中,张斌更是怀着和矿山医疗救护中心、煤炭总医院一起发展的希望,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医疗救护事业。
  编辑林 静
网站目录投稿:夏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