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陷入成本决定论的思维误区,在做产品之前,不妨用经济学思维去思考产品价值:从供需角度出发。本文作者分享了其一点浅显思考。 成本决定论 关于产品价格,我们习惯性认为产品生产成本越高,价格就越高。 房价为什么高,因为地价贵;LV包为什么贵,原材料好、纯手工制作。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叫成本决定论。 不过,「得到」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有篇文章指出了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 假设产品的最终售价=成本+成本*利润率。 在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想提高产品售价,就必须增加成本。 老板想赚更多的钱,难道就不停的去增加成本?显然不合理。 供需决定论 薛教授认为:真正决定产品价值的是供需关系。 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这是倒过来的一个关系。 需要切换到逆向思维,而逆向思维往往是反直觉,所以可能不好理解。 举个例子: 这周去厦门玩了几天,住在曾厝垵,是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属于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景点,游客很多。村里面80%都是小吃店,卖的东西不便宜,一碗面25元起,一杯奶茶20元起,从成本决定论去解释:热门景区,地段好、租金高,售价自然就贵,也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 如果从供需决定论去解释:景区人流量大,需求量大,出来玩一趟,价格不是游客考虑的主要因素,就算租金很便宜,一碗面卖25元,还是有很多人买,但是房东就不开心了,生意这么好,那必须要涨房租,所以是旺盛的需求反过来决定了房租成本的上升。 互联网产品价值 试着用以上两种理论,去思考如何定义互联网产品的价值。 很多人会认为好的产品一定是功能强大、用户体验好、概念流行,这是典型的从成本决定论的惯性思维出发。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主打的核心优势就是:扫一扫或者搜一搜即可打开应用,无需安装和卸载。 但是小程序的高价值一定不是因为具备这个功能,而是必须满足线下场景的高频需求,只有大量的需求被满足了,才能反过来证明功能点的强大。可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使用小程序优势明显的场景,这也是为什么同为微信重量级的功能,小程序没有像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红包一样,引发爆炸效应。 支付宝社交 支付宝做社交为什么屡战屡败,即便坐拥高装机量、高活跃度,用户找不到使用支付宝的社交场景,供需无法满足,社交价值就是打不出来,换再多产品经理,改版再多次都没用。 共享单车 相对于纯线上服务,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商业模式更容易产生高估值,因为市场对产品供需的反应最为直接和真实。 现在共享单车之所以受资本的青睐,就是切切实实的解决了用户三公里的出行问题,提高了出行效率,并且街上来来往往的小橙车和小黄车就已经充分反映了需求的旺盛,而不是只因为通过手机扫码取车的功能设计。 自我反思 昨天和老板讨论一个项目,主要为某垂直领域零售店老板、店长提供线上的战略、营销到人才培养方面的培训,课程是具有丰富的零售店连锁运营经验的操盘团队提供,目的是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零售市场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在我们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对用户和整个行业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从供需的角度再去逆向琢磨一遍,就会意识到里面存在的风险点。 由于目标的关键用户都是小商人,他们普遍有两种心态: 盈利能力弱的用户,急功近利,任何服务必须和提升赚钱能力直接挂钩。当务之急,是先解决生存问题,对于修炼内功的服务,短期内看不到那么远。 而盈利能力强的用户,过于乐观,店铺经营一切都正常,没病干嘛给我吃药,对于修炼内功的服务,根本不愿意看。 在这两种心态的影响下,所谓目标用户的需求可能只是一种假象,或者并没有那么迫切,所以对应的产品价值也就有限,即便是服务内容本身的质量很高。 总结 为了避免陷入成本决定论的思维误区,在做产品之前,从供需角度出发,大胆的问自己两个问题: 产品对应的需求是高频还是低频? 如果是高频,为什么一定是你去做? 我相信,经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滤,大部分产品并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