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


  摘要:培智学生由于大脑皮层受到损伤,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普遍较低,行为活动往往受到某种局限,加上部分学生受到家人的过分宠爱,形成极强的依赖性,碰到事情常常不加思索地说"不会"、"不能"、"不敢",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受别人的照顾和帮助;还有少数培智学生长期被人认为是"废品",弃之不管。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和缺陷的补偿。因此,作为教师、作为领导要想方设法帮助培智学生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智障;学生;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弱智学生经常被人冷落、歧视、嘲笑和瞧不起,因此养成了他们对生活消极的态度。他们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不求上进,没有自信心。那么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来说显得很重要。
  一、赏识他,肯定他
  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社会的肯定。 赏识让人热爱生命,善待生命,少了它,一个人的自信就会营养不良,甚至枯萎。赏识不仅仅给学生以关爱和期望,还给了他自信,所以要对学生说:"你行!"对于我们的智障学生,更要给他最真诚的爱,欣赏的眼光,信任的话语,甚至处处表现对他的需要,让他知道自己是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这些都要成为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安排。
  二、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
  积极创设培养智障学生自信心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大胆去做吧,相信自己"。如:李磨白做事比较小心谨慎,就让他保管教室的钥匙,保管好教室里的财产,他感觉得到了老师的信任和重用,自己很开心,学习和"工作"更有劲儿了。因为学生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评价,教师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他,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三、珍视学生的成功
  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当的赞美言辞是滋润自信心的雨露。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参与,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在学校,教师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委托他们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事。对于学生的过份保护,过份操纵,不放心他们独立介入生活中的"难题",自己一手操纵,这是对学生的力量估价过低的表现。剥夺实践,不仅障碍了能力的形成,而且使学生丧失独立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聪明的老师是从不压抑学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而鼓励他们独立学习的。
  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道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于是,在课堂伊始,我就充分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讲解,这样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变得踊跃起来。每解决一个问题,都适时地给予表扬,让学生不断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不仅直观形象的感受了原文,还能让学生直接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引导交往,增强自信心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为智障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如棋类、游戏等,引导智障学生自由组合,自选活动内容,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技能。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成为他们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智障学生友好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当出现矛盾时,请同伴与当事人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尽可能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给他们一些建议,引导其观察、体验别人的情感,引发其自身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为了扩大智障学生的社交范围,教师还可以带他们到不同的班级去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朋友。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也应鼓励他们和别班的同学一起打球、游戏,这样可以逐渐锻炼和提高智障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尊重学生人格,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经常注意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事论事,不用刻薄的语言去揭学生过去的伤疤,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受伤害。这样才能让他们以正常的心态来对待问题,保持积极性、充满自信心。
  当然,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并不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勇敢地用实际行动付诸实践。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行动是架在湍急河流上的桥粱。"我认为"信心则是行动的原动力"。理想的实现,需要有信心的激励,信心的树立,又需要意志的磨练。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还应训练学生的"吃苦意识",进行"磨难教育"。我们不但要给学生渡过河的勇气,而且还应引导学生"到中流击水",顺利到达彼岸,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终目标。
  总之,自信心是每个人做事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付以热情和耐心,就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效,帮助学生重塑健康的心灵,收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3] 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网站目录投稿: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