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后记


  为写好这本书,我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研究宋史,只可惜宋史理宗本纪中有很大篇幅文字都是记什么天灾异象,或是杨氏、史氏、谢氏、贾氏封官,而余玠北进荥阳和北伐兴元府(汉中市)的详细资料却找不着,余玠的诗作歌赋更找不着。我一方面又尽最大限度据史而写,另一方面关天一时段真实细节少之又少,这可给我出了很大的难题了。
  (一)气候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
  现在有专家指出,气候也是影响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北宋末,北方的蒙古高原和关陇地区连年雪灾和大面积降温,蒙古人也就南下同中原地区的人民争夺生存空间。在明末也是这样,所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讨伐明王朝。
  从先秦时到北宋,北方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而南方还属于没有开发的蛮荒之地。从北宋末开始,一方面是北方的气候越来越寒冷干燥,又加上连年战争对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另一方面流民南下和南方的逐渐开拓,经济重心也就逐渐南移。从春秋时期到唐宋,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在中国居统治地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到了南宋时的理宗时代,湖湘地区的儒学大师形成了以朱程理学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宋理宗从小生活在绍兴一带,后受教于余天锡、郑清之等名家,宋理宗本人也被称为文章天子。他自己也成为朱程理学的重要推动者。而在经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中,气候的变化也是一个看不见的源头导演。
  (二)中国的几块重要的地理单元
  我先向大家介绍的是广义秦岭,它由西向东纵横1500多公里。最高峰为太白山,被誉为"中国的龙脉"。喜玛拉雅山挡住的是从印度洋吹过来的温热季风,而秦岭则挡住了从北方吹下来的凛冽寒风。
  由此,秦岭和淮河也成为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秦岭以北的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而南方则温暖湿润。形成中国南船北马的特点。
  我向大家介绍的第一块重要的地理单元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是断层陷落区,后经渭河、泾河、洛河冲淤而成,东西长300公里,成为一个三角形,又像一弯弯月弯朝上。关中平原和汾河盆地、长治盆地、晋中盆地连成一片,连成了北方重要的经济带。西安、咸阳在最中心,洛阳在东,宝鸡在西。
  第二块重要的地理单元是四川盆地,专家推测是由陨石撞击地球形成的,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仅成都平原就有8000多平方公里。第三块是南阳盆地,面积4600多平方公里。境内有唐河、白河、丹江。襄阳、樊城、枣阳、信阳几个战略要点都在其中。三面环山,北为伏牛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第四块是江汉平原,又叫两湖平原,总面积30000平方公里。第五是华北平原,面积31万平方公里。第六是东北平原。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战争,大都是在这几大块之间展开。或者是为了这几块肥肉而进行战争。而连接这几个地理单元之间的城邑、关隘、交通要道往往就成为战争争夺的战略要点。
  (三)古交通水路要道之首
  首先说东线的水路交通要道——通济渠和南北运河。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古代社会,在现在有火车和飞机汽车,一切都不是事。在古代特别是杨广命人开通运河后,水路的南来北往都显得更为重要了。
  而连接黄河渡口的荥阳一带首当其中成为第一个战略要点。荥阳它的东边是郑地,西边是汜水关、虎牢关,北面有黄河天险和广武山,南面有嵩山和浮戏山,荥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荥阳东有鸿沟连接淮河、泗水,北依邙山毗邻黄河,南临索河连嵩山,西过虎牢关接洛阳、长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若要逐鹿中原,不可不知何为中原?秦灭韩国后,在荥阳广武山麓建敖仓,储积大量粮食并派驻重兵,秦二世时,陈胜、吴广亲率大军围攻荥阳,在这里与秦军大战,楚汉之争时,荥阳更是争夺的中心,刘邦与项羽在这里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就是在汜水的虎牢关。大唐初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牛口峪一带与窦建德决战。
  荥阳在历史上是水运中枢,粮储中心,隋炀帝大规模修治洛、黄、汴河,称通济渠,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在成皋山和广武山之间有汜水镇,广武山与成皋山之间的大缺口就是通济渠的缺口。唐时输天下之粮于武牢仓、河阴仓,再运至长安。荥阳人称为运粮河。鸿沟与黄河交汇处的荥阳,在中原的战略地位那可是非同一般。所以我为映托余玠而写了一首《广武山上怀今古》 :广武山上怀今古,黄河浪淘汉高祖。万里江山知何处?一灯明暗复吴图。第二首《战荥阳》风高浪急擂战鼓,万众一心绞床弩。铁甲红樱嘶的卢,冷月寒刀战胡虏。
  (四)古交通要道之奇观
  而西边连接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几道古代交通要道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最东边的是终南山以西的子午道,北道口在西安,南面通汉中。第二条是武功山南下至马召镇,这一条是傥骆道。第三条就是褒斜道。北口是斜谷、斜峪关,由岐山南下至眉州和斜峪关,再经鹦鸽咀南下至三江口和褒中,再到南口的褒城、勉县和汉中。宋凤翔府(今宝鸡)南下就是陈仓山和蟒挡山,过了蟒挡山、银洞峡、二关,就是大散关。拿下大散关至凤州,就到了嘉陵江之源。由凤州可由连云栈道转入褒斜道,南下汉中。
  在这四条道中最常用的就是陈仓道和褒斜道。这可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马路山道,在古代可是由一根根木料在悬崖上搭建成的,这才有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而两条道的北面接口一个是眉县,一个是宝鸡及南面的陈仓山、大散关就成为战略要点。南面接口大都要过汉中市。所以以这三地为大的战略要点,又有了为保护汉中而形成的小战略要点如:七方关、仙人关、饶凤关、武休关、阳平关。因为汉中和安康两城所在的安康盆地正处在两大地理单元之间,所以古人才有"得陇望蜀"的成语。蒙古人南下就以三大基地为后方,是由金国人夹谷龙古、汪世显及儿子经营的。三大基地一个是宝鸡,一个是益昌,一个是汉中。由汉中基地经金牛道可下成都,经米仓道可向东指重庆。
  (五)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点的南阳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南阳盆地。南阳谷地,襄阳和樊城、枣阳处在其中,南阳一带地势平宽,北有伏牛山和秦岭,南靠江汉之水,南还有大巴山,东接淮水,东面还有桐柏山和大洪山,桐柏山以东是大别山,在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信阳城可是兵家必争之地,信阳以南的鸡公山有义阳三关,占了枣阳,就掌握了随枣大通道。占了信阳和鸡公山,夺取南面的武胜关、行者关和九里关,就可以雄踞三关,北望中原,南眺江汉,将这一带掌握在手中,那就是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而过江湖。这里可是块风水宝地。
  当然进入清代,东北的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这与我写书没有太大关系,暂且不提。
  (六)南宋的两大政治事件
  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中有一段文字:因为这个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是中国的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这些极少数人所形成的反动阶层,垄断着国民党政府管辖之下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切重要的机构。他们将保全自己少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抗日放在第二位。他们也说什么"民族至上",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不符合于民族中大多数人民的要求。他们也说什么"国家至上",但是他们所指的国家,就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封建法西斯的独裁国家,并不是人民大众的民主国家。因此,他们惧怕人民起来,惧怕民主运动,惧怕认真地动员全民的抗日战争。这就是他们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对内的反人民、反民主、反共的反动政策的总根源。他们在各方面都采取这样的两面政策。例如:一面虽在抗日,一面又采取消极的作战政策,并且还被日本侵略者经常选择为诱降的对象。一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经济,一面又在实际上积累官僚资本,亦即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而残酷地压迫农民,压迫工人,压迫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一面在口头上宣称实行"民主","还政于民",一面又在实际上残酷地压迫人民的民主运动,不愿实行丝毫的民主改革。一面在口头上宣称"共党问题为一政治问题,应用政治方法解决",一面又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残酷地压迫中国共产党,把共产党看成他们的所谓"第一个敌人",而把日本侵略者看成"第二个敌人",并且每天都在积极地准备内战,处心积虑地要消灭共产党。一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建立一个"近代国家",一面又在实际上拼死命保持那个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的封建法西斯独裁统治。一面和苏联在形式上保持外交关系,一面又在实际上采取仇视苏联的态度。一面同美国孤立派合唱"先亚后欧论",借以延长法西斯德国也就是延长一切法西斯的寿命,延长自己对于中国人民的法西斯统治的寿命,一面又在外交上投机取巧,把自己打扮成为反法西斯的英雄。要问如此种种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政策从何而来,就是来自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社会阶层这一个总根源。南宋政府的类似于此的心态,宋代的文人们其实在诗词中早有议论。
  对于封建统治者们的治国理想境界,我在第三章中写了一段拜祭宋八陵的祭文:自登大位,臣虚堂习听,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崇政之宇,坐朝问道,勿忘靖康。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幸有忠臣,吊民伐罪,周发殷汤。破蔡灭金,上告宗庙,下慰忠良。愿祖福荫,赖及万方,化被草木,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我想这就是封建皇帝们的治国理想了。唐代宋代的人们也十分怀念贞观之风:贞观之风,至今歌咏。这是封建社会理想化的治国境界。
  在《峄山碑》中也有一段: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我想,秦始皇在当年登峄山时只怕是这样想的:我是古往今来一个多么伟大的皇帝,我结束了几百年的战国之乱,我是千古一帝,我的功劳多么伟大。然而他们的秦王朝却只存在了不到二十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短暂的王朝。
  宋高宗从一个不起眼的皇室子弟成长为南宋最高统治者,其中的心路历程也只有自己清楚,到了最后只怕也是五味杂尘的,后来干脆就做太上皇得了。其实他心里是清楚的,岳飞并没有要谋反。但是他还是下决心要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有许多原因,在宋高宗内心深处只怕有许多话想说却永远说不出来。
  第一,他也许很想说:"岳飞,朕知道你有才干,你有本事,你若还承认朕是皇帝,朕是你的领导,朕已经答应给你封最高的官级了,那你也给朕一点面子好不好?不要动不动就说不干了。而且也要替朕想一想嘛,你要是把二圣接回来,那朕这个皇帝倒底是让还是不让呢?他回来会不会要了朕的命呢?"
  但岳飞似乎没有领会他的心思,只是一味高叫北伐中原,迎回二圣,而且老是使性子,只要不合心意就说不干了。或许岳飞后来是猜中了,但是他也许不了解宋高宗的尴尬事。岳飞又做了一件让宋高宗不高兴的事——让皇帝赶紧立储,只要立了储君,就会让金国人断了以二圣为要挟的念头。
  宋高宗当然也会有他的小九九了,不过说出来只怕戳到他的痛处了。因为宋高宗年轻时身体是非常好的,不过在金国做人质时据说是受了惊吓,没有生育能力。宋高宗也许想说:"岳飞,你不要这么烦人好不好?年纪轻轻,你让朕如何说出口?此事是大事,应该从长计议,朕让太医再想想办法,也许还有希望。"
  其实杀不杀岳飞,宋高宗还是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痛下决心,最主要的还是金国方面的原因,因为在这期间双方的书信来往不断,讨价还价不休。事实上宋高宗在军力上未必怕输,而是金国人捏住了他的软肋。金国人可能在信中之意是:你要是再不杀岳飞,我们金国被岳家军灭了,那么那件事就名扬天下了。"当然书信上不是这么写,只说不可讳人之言,书信无法尽言之事,当然就是指此事。据可靠史料证明,金国人当年抢了二圣和众多嫔妃,其中就有宋高宗之母,到了金国后被一个金将强占为妻,还生了子女。后来宋高宗接回他母亲,为保自己的皇家尊严,也只好牺牲岳飞了。
  岳飞是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人无完人,真正的玉石不可能没有瑕疵。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一个人的优点有时就是缺点,一个人的缺点有时也可看作优点。一个有才干有能力的人往往他的缺点也更为突出。难道说我们因为一个人好抗上就说他谋反,要把他杀了。宋高宗就像毛泽东在那段文字中指出的一样:一方面软弱无能,有说不出的苦衷,另一方面又想充当英雄,认为自己主宰一切。事实上在今天我们看来,他的做法是太无能的,给人的感觉是在自欺欺人,欲盖弥彰。试问你把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杀了,让其他忠臣寒心,金国人如果打过来,你又靠谁去。不要说尊严,身家性命都没有。这样他保住他妈妈的秘密了吗?没有,如果说保住了,那我们今天的后人又从何得知?
  岳飞说白了就是政治幼稚。
  南宋的第二大政治事件是韩侂胄被杀事件。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韩侂胄上朝途经太庙前,夏震呵止之,其后者皆散,护圣步军准备将夏挺以帐下三十四人拥韩军以出,中军正将郑发、王斌引部三百,执弓枪刀斧护至玉津园侧,殛杀之。
  这就是韩侂胄被杀的具体细节。执行指挥官是殿帅夏震,具体指挥杀人者是郑发、王斌。而这一重大阴谋的策划者是史弥远,参与者有钱相祖、杨皇后、李璧。李璧和弟弟李埴,还有他们的父亲,可比"三苏"。韩侂胄被杀,事实上是皇上默许、史弥远与夏震动手、满朝文武大臣坐视并乐见其成的事件。
  韩侂胄之死深刻地反映出南宋朝廷的怯懦、卑劣和邪恶。史弥远的父亲是史浩,史浩就是宋孝宗的老师,从史弥远这一密谋事件开始,史氏家族控制了南宋的政治局面,对金实行妥协退让政策。随后在宁宗死时,史弥远、郑清之、余天锡等人又密谋另立赵与莒为皇帝,就是后来的宋理宗。史弥远独相九年至死,宋理宗在最初九年不过是他手中的傀儡。
  (七)宋理宗的执政思维与心态变化
  在最初的九年,宋理宗只是一个摆设,他心中是清楚史弥远的能量的,不敢有什么动作。金国最后一个皇帝在蔡州快要完蛋时,史弥远也正好在这个关节上去逝了。金国完了,史相死了,自己可以亲政了,似乎可以大有作为。宋理宗和老师郑清之一商量,头脑一热,北伐之事再度重提,宋理宗还想培养自己的亲信,他一度想让二十七岁的文武小将江万载做兵部尚书,但没有成功。史弥远之侄史嵩之、李宗勉、乔行简等朝臣均表示反对北伐,但是宋理宗不管他,命赵葵等人只带了几万人仓促北伐,结局也在意料之中。这仍然是和宁宗时北伐是一样的结局。宁宗时北伐,韩侂胄任相,掌权十四年,决计北伐,但是四川的吴曦不配合,还在四川想做皇帝,不但自己被杀,还连累了韩侂胄。宋理宗时,郑清之、赵葵师生想建功,史嵩之不配合,不出粮,四川的赵彦呐不出兵。结果打败,宋理宗也只好下诏罪己了。所以刚刚亲政,宋理宗的心态是自登大位,虚堂习听,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崇政之宇,坐朝问道,勿忘靖康,垂拱平章。却不知兵者为国家大事,没有充足的准备,最好不要乱动。刀兵一起,那就是流血不止了。你要么是彻底把对手打倒服输,要么是自己认输。
  刚一亲政,先是下求贤求言诏,广开言路,倒像一位有德明君的样子。接下来北伐失败,让宋理宗一下子找不到东南西北了,面对朝中是战是和的声音,宋理宗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宋理宗亲政后的心理是先是得意,想建功立业,建立自己的威望,拥有自己的班底。第二阶段是受了当头一棒,被泼了一大瓢冷水后,不知所措。第三阶段是面对现实,以守为上策。对仕大夫的态度由开始的亲近开始冷淡,后期却是非常反感。他自己也说,左右相换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有多少实绩的,总是拿那些天灾异象说事,为济王鸣不平。第三阶段之后是重用后宫小人,在最后是想用贾似道来反腐,贾似道等他死后却走向反面。
  (八)对宋代战争的几点看法
  我们的历史演义和现在的历史影视为突出主要人物和追求视觉效果,为了更多地吸引眼球,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观众。
  误导之处一:战争成了单打决赛,成了主将两个人之间的格斗,两个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导。
  其实在决战之时,真正的打斗回合不会有很多回合,可能几个回合就见高低了。正好说明了那句老话,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如二十九军在与日军的拼刺对决中总结出了两招致胜法宝,那就是紧握刀竖在当胸,当敌人来攻时大刀自下往上反撩,在破了敌人攻势之时,又可撩伤敌人,第二刀就是反击了,两三刀之间就见生死了。
  误导之处二:为吸引眼球,让骑兵正面冲杀。其实蒙古骑兵用得更多的是为了完成迂回包抄,然后造成敌人的惊慌逃走,自己从后面追杀。
  误导之处三:为了节省开支,拍攻城之战只是城头上的简单较量。事实上,宋代的攻城战已出现了近似现在战的特点,几百架甚至上千架抛石机的威力同样巨大,威力和破坏力其实也接近几十门炮了,只是距离比不上。神臂弩和床子弩的威力也接近轻重机枪,只是发射的效率和距离还比不上。
  而守城的战法上也不了很多的新变化。如城内城外挖深了壕沟,加筑内墙,在城头上张上网,在城外筑山城,或筑了方楼,后来又改为串楼。就是把方楼接通,在方楼前面还有羊马墙,就是用木材筑成小城墙,高五六尺,用土夯实其中。这样变一道城墙为两三道,不然的话一道城墙能挡住几天时间?
  古代战争到发展到了宋代,其实也发展到了规模化集群化,有了更多地依赖到了攻防器材。
  人生在世数十年,对世界的影响有长有短,一个人在世界上有作为的时间也大多是三十年左右,有一些是异数,时间会长一点。在金国走向灭亡蒙古与南宁对决这不平凡的几十年里,风云际会,浪花淘尽英雄。在这近六十年时间,前后两代人两个集团的对决,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栁暗花明又一村"。耶律楚材死后,标志着前一个蒙古时代的完结,蒙古帝国的内斗不止,前途不明,看似要衰落了。但蒙哥的出现又改变了这个命运。他是一个有胆识的人,也很勤奋,以雷霆万钧的手段拯救了蒙古帝国。忽必烈治理漠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方经济又恢复起来了,为忽必烈争大汗位增加了筹码,也在蒙古与南宋的对决中加大了筹码。而南宋方面因有了孟珙前一个时代的努力,保住了相持的局面,余玠经略四川也似乎有了中兴南宋的一线希望,但是这都是回返照的现象。贾似道在宋理宗也不知是真想反腐还是乱搞一气,南宋不但没有增加筹码,反而失去了刘整这样重量级的砝码。李全的养子李璮是想归宋,范用吉是想投南。不过还是没有改变南宋没落的命运。而北方军阀张柔父子、史天泽、刘黑马、汪世显父子这些北方军却在蒙古军的保护下就地坐大,成了南征的急先锋。真正的英雄不光属于那些在历史上有响亮名字的人,比如: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宋孝宗、宋理宗。他们好比是公司董事局主席或是董事长,而总经理和办室主任、部门经理、各员工他们也很辛苦,一天忙到晚。比如耶律楚材等治世文人,再比如南宋这边,如早期的崔与之,从江浙海南省,海南到四川,四川到广西,他都干过了。后来的孟珙、余玠、王坚、张珏、李庭芝、文天祥等,特别是孟珙和余玠二人,孟珙从枣阳打到江陵,从江陵打到黄州,一年到头总是东奔西路,这边没打完那边催,一个人忙东又忙西,很不容易。而且他还精读《易经》,通佛学。余玠也是打完江浙战荥阳,收拾好了四川,本想北伐汉中,却是苦战无望,抱恨离世。他应该是有文采有战略眼光的人。世人都知道诸葛亮,又有几个人记得南宋的孟珙和余玠,还有冤死的韩侂胄,人死了还不算,一直被权臣泼脏水,被指为奸臣。明朝的袁崇焕就更不用说了。我想真正的历史不只是几本记着一些天灾异象、记着给皇帝的七大姑八大姨封什么官的假账本。有战略眼光的神圣至人者和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推动者,真正的历史教科书应该为他们大书特书,让更多的后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让孟珙和余玠他们的奋斗精神永存人世,让他们的治国事迹和理想放射出历史的光辉。让他们的功勋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让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让我们记住他们,感怀他们吧!
  吴永光
  2015年11月12日
网站目录投稿: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