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
  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
  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总书记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总书记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政治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三篇:关于*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
  *镇位于*旗中部,距*区西北*公里处,是*旗的城关镇。全镇辖*个社区居委会,*人,总面积*平方公里,镇区面积*平方公里。昔日的*镇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平直一条道,垃圾处处丢,人车并肩行,脏水满街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镇容镇貌曾一度呈现杂乱无章的状态。近年来,*镇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在旗委、
  旗政府的领导下,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镇gdp实现*万元,一、二、三产值比率为*:*:*,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一、主要做法[好范文网-http://www.haoword.com/]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机制
  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制订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小城镇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分析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及时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二是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任副组长及党政班子成员组成的城镇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宣传、动员、监督等多项工作推进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城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群众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的城镇建设管理投入机制,有力地保证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制订地方性法规,保证城镇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自治区、市、旗有关法规政策的规定,结合*镇实际,镇党委、政府制定了《*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镇建设管理处罚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镇地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方案》、《市民公约》、《卫生公约》、《防火公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小城镇建设管理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夯实基础,建管并举,全力塑造靓丽镇区新面貌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城镇加强综合管理的基础。面对新世纪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旗镇两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镇中心优势和区位优势,牢固树立抢抓意识,以文明城镇创建为龙头,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做法,从居民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抓起,规划、建设、整治、管理四管齐下,经过不懈的拼搏,实现了城镇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初步建成了一个集商业、工业、居住、教育等功能完善的、布局合理的、给排水和电力通讯设施完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个有利于生产生活、有利于招商引资的新型城镇。
  *镇作为全旗的对外窗口和*市通往*重要的公路大通道,为发挥中心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实行"旗镇两级"建管并举,使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加大规划管理力度,投资*万元,完成了*镇总体修编及中央街详细规划,为城镇规划和建设进行了战略定位。将2014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攻关年",全面启动和加快了小城镇建设。2014年实施小镇带动战略,将中央街改造、"三线"下埋等*项大的建设项目列入全旗重点工程。2014年,更是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建设集中供热、二环路等*项工程。2014~2014年,累计完成城镇建设项目*个,完成投资近*亿元。这些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广场、儿童公园、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行政中心、行政中心广场、苗圃公园、道路及自来水工程、集中供热、排水及输电线路改造等*余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道路*公里、*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多个、*万平方米,自来水管线*公里,排水管线*米,人行道板*万平方米,绿化*万平方米,公园*处面积*万平方米、广场*处*万平方米,小眼网围封垃圾场*万平方米、污水氧化处理场*万平方米、密封式垃圾转运站*座,拆迁面积*万平方米,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品位。
  前几年,成群的牛"漫步"在镇区的国道之上,不仅阻塞交通,也成为*镇人为之尴尬的独特"风景",生产生活垃圾更是遍布了大街小巷,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镇在2014年率先提出人畜分离,制定了《镇区牲畜管理办法》,划定了牲畜禁养区和圈养区,实现禁养区内无牲畜,圈养区内无散放的目标。镇党政领导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全镇*个居委会、*多个居民小组,逐户进行调查研究,做居
  民思想工作。在迁畜户的安置上,*镇制订了奶牛业发展规划,新建了*个奶牛小区,实行优惠补贴政策,无偿提供电力供应、通讯、修路、打井等基础建设。为牲畜搬迁户免费审批地号*个,减免相关费用*万元,协调解决贷款*万元。仅一年多的时间将镇区禁养区*户的*余头奶牛迁移。
  通过经营城市,改善城镇形象,为群众营造了一个舒适整洁、环境优
  美、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城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彻底改变过去多头管理,分散建设的局面,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体制,使住宅建设逐步向二三产业用房发展,重点开发商贸小区、居民小区,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搞好交通、通讯、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镇区长年积水,泥泞不堪,"行路难"成了困扰居民群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镇采取公助民集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投资*万元,共修*条*公里的"便民路",使各个巷道全部贯通。为解决镇区排水问题,实施"排水工程",建设*延长米地下排水管道,较好地解决了镇区排水难题。对沿街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和粉饰,在广场、儿童公园、各单位门前种草植树,绿化面积达*万平方米;清理中央街两侧*户洗车房、修理部,新建修理一条街;对商业性牌匾、广告牌进行专项整治;在镇区中央街绿化带种草植树;中央街两侧铺设颜色各异、图案美观的步道板*平方米。今年还投资*万元实施道路光亮工程,安装"五纵八横"道路网路灯*基,沿中央街两侧的楼房全部安装了造型各异的饰灯。如今,当你漫步在巴彦库仁街头,便会深切感受到这个草原小城路宽了,楼多了,夜亮了,城更绿更美了。
  (四)强化管理,抓好城镇环境整治
  "三分建,七分管"。城镇面貌如何,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为此,我们把加强城镇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成立*镇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全面负责镇区的管理。以中央街为重点,实施"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五化工程,开展文明城镇"三个五工程"。即:镇区镇容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卫生秩序、食品卫生秩序等五项综合整治工程;马路市场管理、街道卫生保洁、镇容卫生管理、交通秩序整治、门前"四包"责任制落实等五项推进工程;宣传动员、治理整顿、"双城"会战、检查验收、总结评比等五项措施。二是对环卫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行垃圾袋装化、容器化管理,实行定点投放和定时收集,推行环卫清扫、保洁、清运承包新体制,组建了*人的义务卫生监督员队伍,镇区各单位包片包区负责,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文明城、卫生城"双城大会战,组织干部、职工、学生清理"白色"垃圾,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万元,出动车辆上万台次,人员万余人次,清运生产生活垃圾*余万吨,镇区环境卫生状况彻底改观。三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环卫意识,使居民养成适应中心城镇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使居民在参与城镇管理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质,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规划滞后,建设质量不高。一是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用地布局的控制,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点、设计和建设的先后顺序上没有依据。二是缺乏区域性合理布局。只重视规模的扩张,忽略整体效应的发挥。三是规划管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过分迁就投资者的需求,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四是建设质量不高。建筑分布比较零散,普遍为一楼一底的火柴盒式的房子,缺乏独特的城镇文化特色和风格。
  2、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近几年,*镇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虽比前些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全市其他城关镇相比,相差甚远。其原因主要是:一是信贷支持难。由于在银行融资的条件十分苛刻,使争取信贷资金投入举步维艰。二是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对个人投资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机制,导致部分居民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顾虑心太大,不愿过多投入,难以满足现代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等"国家"、"政府"等"上级"、"干部"等"开发商"的情况。
  3、环境欠优,配套政策滞后。一是环境卫生工作起点低,办法不多,存在"五不畅",即清理不畅、管理不畅、宣传不畅、经费不畅、收费不畅,致使环境卫生工作压力大,整体效能不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仍未根本好转。二是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没有一套完整的,涉及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
  4、管理不力,对外形象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部分居民文明素质不高,城镇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给城镇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和卫生管理带来难度;城镇综合执法人员较少,管理执法难度大,小商小贩仍沿街叫卖,居民仍乱搭乱建、过往车辆仍乱停乱放,行人对广场、公园及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仍随意毁坏。
  三、几点建议
  1、抓认识,创新经营理念,明确整体工作思路。一要强化领导,在实干上下功夫。要按照旗委、旗政府部署,进一步强化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可成立规划协调、拆迁安置、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和文明城镇建设五个工作组,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整改,分设宣传报道、监督检查、经费保障等专项推进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整体推进,最终形成领导谋划小城镇建设,干部思索小城镇建设,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更新观念,在发展上下功夫。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到与工业、农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来抓。要充分利用*镇的区域、交通和资源优势,与培育城镇市场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发展全镇经济相结合,把其建成*的卫星城镇、草原观光城镇、生态旅游城镇和商贸流通中心。三要落实规划,在特色上下功夫。要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产业互动,突出特色"的原则来具体落实规划,把规划细化到块、到点,并引导业主和居民在建设上突出规模和档次,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独具特色的小城镇。
  2、抓机遇,发挥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全镇经济。紧紧抓住全旗小城镇建设重点城关镇和*国道改造升级建设等机遇,立足实际发挥中心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培育骨干项目支撑小城镇发展,增添小城镇建设的活力和后劲。一是抓好*镇工业建设。继续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意识,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着重抓好***、***、***、**、**等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壮大财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是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奶业基地和*奶源科技示范基地奶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做大*羊育肥、出口创汇蔬菜等农牧业优势产业基地,促进*畜产品加工企业达产达效,提升产业品位和效益。引导城镇居民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獭兔、貂、鹅、雁等特色养殖业,加快人畜分离进程,使特色养殖成为城镇居民增收的亮点。三是抓好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的作用,利用区位优势,靠市场牵动和活跃城镇经济,把*镇建成周边苏木镇的物资集散地。
  3、抓载体,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建设资金投入。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投入、部门投入和招商引资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政策引导。大力推进*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二是经营生财。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搞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既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用设施和重点建设等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把几个市旗重点企业的生活区纳入规划,鼓励境内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兴建办公楼、生活区,扩张城镇规模,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三是部门支持。以工代赈、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镇小城镇建设;金融机构应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
  4、抓改革,兑现优惠政策,调动居民建设积极性。尽快出台经营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既结合上级政策,又根据本镇实际,及时制定房屋拆迁政策,降低小城镇建设成本;制定小城镇管理政策,切实优化巴镇对外形象;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并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如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实行有偿使用,调动业主参与积极性,提高投资回报率。
  5、抓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健康发展。一是搞好规划管理。认真抓好*镇城镇二轮规划修编,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小城镇的品味和特色,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二是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造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及生活习惯。加强小城镇环境和治安工作,采取强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对小城镇的环境面貌和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克服脏、乱、差现象,保证城镇面貌和社会秩序稳定,发挥好*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总之,经过近年来的努力,*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城关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制定加快中心城镇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加快推进*镇小城镇建设进程,推动小城镇建设再上新水平。
  第四篇: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小城镇,特别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经济、文化、政治、教育、贸易中心。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也有力的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加快小城镇向城市化转型对广大农村、对中小城市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靖边县东坑镇作为榆林市第一大镇,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积极进取打造 "西北蔬菜第一镇"。针对东坑镇农业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东坑镇管辖范围19个行政村和172个村小组。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5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668万亩,水地15万亩,3000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总人口45744人。
  3.主要"一村一品"农业
  初步形成了东胜村的拱棚蔬菜、毛团村的生猪养殖、陆家山白绒山羊养殖、三岔区五村委小杂粮种植,伊当湾夏洋芋种植,小桥畔奶牛良种繁育,黄家峁王伙场棚栽蔬菜种植等一村一品专业种植。
  4.主要企业
  孕育华兴肉联厂、宝尔康绿色乳业有限公司,蔬菜脱水厂,远特沙漠矿泉水,康尔福荞麦方便面厂等22个私营企业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公路村村通,村级柏油路总长226千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幼儿园2个,共有幼儿506人;小学24个,在校学生1452人;初级中学1个,在校学生2417人。
  医疗设施:医院1个,可容纳40位病人;村卫生站19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1个;保险机构2个,全民保险。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2个。
  ㈡重点发展一村一品典范――伊当湾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伊当湾村位于靖边县东坑镇北2公里处,距青银高速公路3公里,总土地面积52平方公里,属风沙草滩区。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1020户,5029人,劳动力2100人。有耕地27000亩(全部为水地),林地7万亩。村内供水、供电、通信、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的覆盖率达到98%。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伊当湾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近年来,加大了农业设施建设投入,农业生
  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全村人均水地达5亩。2014年全村马铃薯种植占耕地面积的60%,玉米种植占30%,蔬菜种植占10%。全村羊子存栏28000只,生猪存栏8000头。农业总产值达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3、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坚持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种植,特别是根据市场需求,大面积种植夏马铃薯。2014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4000亩(其中夏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2014亩),人均种植马铃薯3亩,品种主要以优质脱毒紫花白为主,亩产30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达1800元。马铃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马铃薯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二、东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管理混乱重复建设
  部分大棚规划不合理,甚至在建设中拆除重新建设;产田规划前后矛盾,导致农民手忙脚乱。
  2.管理机构效率差科技投入少
  东坑镇组建了农副产品专业协会,分设了洋芋专业协会、蔬菜专业协会、羊子专业协会。但工作人员素质低在生产实际当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的带农民治福。相关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3.财力匮乏制约农业的发展
  科技兴农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单一的政府投资兴农很难有效发展当地成为蔬菜大镇。
  4.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空帽子,形象工程存在。
  5.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6.信息闭塞
  镇领导单靠外出引来少数定单,指导农民种植蔬菜,使得种植方向受到局限,不能适时适应市场,农民抗风险能力差。
  三、东坑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 规划取向要高瞻远瞩
  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项部门性的业务工作,而且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经济、社会工程。制定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整个规划必须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市场流通,社会设施,
  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兼顾起来。通过规划,确定不同的城镇化模式和重点,突出特色产业。特别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对诸如城镇用地、功能分区及人口布局、规模,产业发展及空间安排,资源需求与配置,交通组织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要整体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以便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然而作为农业大镇的东坑镇大部分村庄规划不合理,几乎没有形成集体居住的新农村,对土地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2.提高科学务农、科技兴农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庄农业科技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的务农理念。另一方面加强对一村一品中部分农民的培训,增加个别优秀农民到外地学习,实地考察的,与外界进行农业经验交流。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加快东坑镇发展步伐。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科研机构进驻东坑镇,争取科学试验田的进一步发展。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一村一品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一村一品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一村一品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东坑镇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工夫,壮大东坑镇的经济实体,带动全镇的发展。
  6.广开信息渠道合理引导产销
  信息闭塞导致农民盲目种植,产品积压, 供求矛盾突出,不能适时适应多变的市场。政府应广开渠道,实地考察,寻求定单,通过互联网,农展会等多渠道确保农民收入稳定,给农民吃定心丸。
  总之,在东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信息渠道建设,完善农业镇功能,把东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第五篇: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市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先后到七处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中,既看到了我市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更多调查 报告专题
  辞职报告专题
  好范文网范文网【www.haoword.com】
网站目录投稿:怀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