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朝侍卫的腰刀为什么是反着戴的


  古人佩刀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刀作为一种重要的武器,比如守卫皇宫的侍卫们,自然是要一直都佩戴着刀的,而很多人印象中,佩刀自然是要将刀柄向前,这样一来,在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可以一下子将刀抽出来,进入战斗状态。但是实际上,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真正历史上的清朝侍卫们,刀都是反着戴的,也就是说人们印象中的佩戴方法其实是错的,正确的配带方法和人们想象的完全相反。我们其实可以从很多的古画当中看到,画中人物的佩刀都是刀柄朝后的,这样子就让人感觉很奇怪了,为什么佩刀要这样子,这样难道不是更加的不方便吗?
  1.清朝腰刀的佩戴方法
  军队训练的士兵说主要是由于弓囊很大同向佩戴容易盖住刀柄影响拔刀,为了避免互相干扰所以反戴,还有反戴时背后拔刀也很方便稍加训练就可以了。军队佩弓是常态,侍卫反戴是军事训练的习惯使然,客观上也是为佩戴弓箭做准备。也有人说我国传统评书有这样一种说法,这样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种礼仪,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
  清兵是关外少数民族,自小马背上长大,腰刀反戴利于骑马。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家,建立了在当时所向披靡的八旗铁骑,而这些骑兵最拿手的不是拼刺刀,而是射箭。射箭的时候左手持弓,右手握箭。弓不离手,几乎是每个八旗战士所必备的素质。换言之,在战斗中,左手以及骑兵左侧空间都要为随时可以射箭做准备。这时候一把刀兵朝前的腰刀,简直会碍眼到不要不要的。所以反戴腰刀源自满足骑射传统。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兵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不变,接下来不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多余动作。不光是因为自己的方便,而且, 乾隆时期天下太平,战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礼仪和仪式上,统一规定一下成为定制。
  清朝有一位名叫奕赓的满清勋贵子弟,写过一本名叫《侍卫琐言》的书,将其6年的侍卫经历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记录。其中就有提到关于侍卫腰刀佩刀的事。清朝有一位名叫奕赓的满清勋贵子弟,写过一本名叫《侍卫琐言》的书,将其6年的侍卫经历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记录。其中就有提到关于侍卫腰刀佩刀的事。
  2.为什么要反着戴
  其实清朝前期的勇士腰刀并不是一直反戴的。道光年间,有一位叫做奕赓的侍卫写了本《侍卫琐言》,其中记载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侍卫的佩刀都是正带,刀柄朝前,刀尖在后,但到了乾隆后期,佩戴方法就截然相反。这种佩刀方法,在说书人的口中也有了一个名字,或许通过这个名字,我们能窥探其中的原因一二。
  着重了"太平"二字,是一种礼仪,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没有敌意,尤其是见上官用这种方式。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经过康熙和雍正时期的积累,清朝在乾隆年间已经到达了顶峰的繁荣,满清的统治也已经巩固,所谓的"太平"表现在这种佩刀上也未尝不可。
  满人在入关之前一直都是渔猎民族,尤其擅长马上作战,他们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骑兵,所以所有的武器装备必然都是为了马上作战服务。假如你穿上清朝骑兵的配置,骑在战马上冲锋时就能体会到为什么佩刀要反戴了,这是骑兵长期作战形成的标准动作。
  骑射状态下,如果刀把向前,拔刀的时候就会很不方便。而且还有可能伤到战马的脑袋。而如果刀把向后,左手稍微扶一下刀鞘,右手就可以很容易的从背后把刀拔出来。而且马上作战背后肯定还会带着弓箭,一般的箭袋也是放在左侧,刀柄在前拔刀时很容易受到弓箭的阻碍,甚至是碰坏弓箭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反戴腰刀坐在马鞍上,刀柄大致在自己的腰后部,右腿旁挂的应该是箭壶,左手持弓不变,接下来不论是射箭进攻还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完全不需要多余动作。
  3.腰刀是怎么来的
  追溯到远古时期,青藏高原逐渐隆起最终与黄土高原握手,黄河从两大高原的指间流过……千万年后,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文中的"积石"则是对今天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所在地域的最早记载。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这个地方。积石山最有名的特产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当地商店里,也以这两种商品最引人注目。据《积石山县志》记载,保安腰刀是由于聚居于大河家乡甘河滩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刘集乡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长打刀技术,所产刀具构造精巧、质量上乘,工艺独成一体,故称为"保安腰刀"。
  相传,保安族人曾经生活在一个美丽富足的庄子,但幸福的生活遭到了魔鬼的嫉妒常出来作怪。于是全庄的人人心慌慌,原来生机勃勃的庄子,变得没有生机。有一个住在庄子东头的铁匠名叫哈克木,誓要制服魔鬼。一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手握锋利的腰刀藏在魔鬼出入的洞穴边,当魔鬼从洞里钻出来时一道寒光刺向魔鬼的头部。但是,任凭勇敢的哈克木怎样猛刺魔鬼,那可恶的家伙却未伤丝毫毛发。哈克木没能制服魔鬼,整天无精打采,寝食不安。有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梦见一位老者,老者说道:"你的腰刀虽然锋利,但是无法降服魔鬼。"老者说:"尕娃,用一种名叫波日季的刀子可制服魔鬼。"老者指引哈克木找到庄子对面大山上天池边的千年大树,按照此树的叶子的形状打制了一把腰刀,并在刀面的上部一定要凿上树叶的图案。天亮了,哈克木按照神秘老者的嘱咐,打制出了"波日季"腰刀。当天,他再次寻找机会刺杀魔鬼。这次,哈克木眼疾手快,手起刀落,魔鬼身上顿时污血四溅,躺在了哈克木的脚下。据传,人们为了铭记哈克木的功劳,怀念这位为民除害的勇士,仍保留着"波日季"的原型,流传至今,而"波日季"正是今天保安腰刀的一种。
  传说毕竟是传说,根据《积石山县志》的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保安族人辗转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了打刀技术。当时的腰刀样式简单,质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人在大河家定居后,不断总结、积累打刀经验,掌握刀刃加工技术,改进工艺,质量逐渐提高,式样日趋完美,使打刀业成为保安族人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主要门路。说起腰刀的渊源,那就不得不说说腰刀上精美的"一把手"图案。
  据说在马步芳控制西北时期,腰刀匠人为了生存,大部分从大河家一带转移到青海、西藏等地做活。当时,有一名技艺高超的保安族腰刀匠人名扬西北地区。地方官僚为了巴结讨好马步芳,欲送数百把精制腰刀,限令这位匠人在一月内赶制上百把质量上乘的腰刀,不然将砍掉他制作腰刀的手。这位匠人早就对地方官僚欺压百姓、掠夺民财的行径恨之入骨,坚决不从。地方官僚恼羞成怒残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保安族的铁匠们为了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匠人,便在最好看的腰刀刀面上凿刻上了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后来,"一把手"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质量并与每个顾客击掌承诺。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轻工部指定为保安腰刀的出口标志。
网站目录投稿:飞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