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步步高升,制造业节节败退。 正解局出品 创业30载,奉行"狼性文化"的华为,杀伐四方,野蛮生长,还真没怕过什么。 这次,却被深圳的高房价,吓跑了。 01:
最近,有媒体报道,华为研发团队从深圳搬到了东莞松山湖,总计约2700人。 虽然华为一再声明,总部还在深圳,但是,2700人的队伍,确实是"逃离"深圳了。 这并非华为第一次"逃离"深圳,华为也不是第一个"逃离"深圳的企业。 早在去年,深圳市政协发布了一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重点调研报告》,调研组明确指出: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 报告引述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一次讲话:"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其中不乏明星企业—— 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 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大疆科技,在东莞买地建厂; 霍尼韦尔,将深圳工厂合并到西安; 欧菲光,在南昌、苏州等地开设生产基地; 兆驰股份,在南昌投建LED工业园; 长方集团,全部迁往惠州。 就拿华为来说,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 2016年,网上曾流传深圳地税的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华为累积净迁出深圳11200人。 不同的是,以前是主动扩张,这次是被迫转移。 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 (企业)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活力)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特点),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用脚投票,这就是华为的选择。 02:
华为以高工资著称,但在深圳房价面前,还是落荒而逃了。 十年前,深圳的房价,不过1万元,今天,均价已经超过了5万。 房价步步高升,制造业却节节败退。 逃离的是企业,更是产业链。一个大型企业迁走,很多上下游配套的企业也会随之迁走。 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是深圳规模最大、出口额最高的工业企业,曾一度占据深圳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的。 最鼎盛时,深圳总部员工数量最高时达40万人,目前已经降低到20万人,若富士康被逼迁走,整个龙华新区将成一座空城。 高房价,正在摧毁深圳的制造业。 事实上,从1997年开始,深圳GDP中第二产业占比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61.6%峰值之后却持续下降,金融危机后的2010年略有反弹后,又继续下降,到2016年降至39.9%。 40%,被认为是一个退无可退的临界点。在多方努力下,2017年,深圳二产占比,终于又回到了40%以上。 若再有华为这样的企业逃离,深圳制造业还守得住40%的底线吗? 逃离深圳的,又何止是企业。 2018年春节前,中国人才热线线上调研显示,近20%的白领表示年后不回深圳,将留在老家工作。首要原因,当然是房价太高。 2016年,腾讯大粤房产的一份调查也显示,35%的深圳人打算去广州发展,因为后者的房价更便宜。 企业走了,人也走了,深圳,只想留下一栋栋空房子吗? 03:
有一种观点认为,深圳主打创新,要做世界科创中心,制造业无足轻重。 有人甚至看不起制造业,认为是低端的代名词,远不如金融业、服务业高大上。 殊不知,创新必须要有制造业支撑,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没有制造业的城市(国家),只会陷入空心化。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香港与新加坡。 1999年,香港的GDP大约是新加坡的2倍;2010年前后,新加坡一度追上香港,甚至实现了超越。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坚守制造业,香港却陷入了产业空心化。 新加坡虽然土地面积很小,只有深圳的1/3,却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大半导体生产中心、第五大的成品油制造地,化学品出口量排在全球前十名。 制造业不强的国家,不足以言强。 德国、日本,无一不以制造业立国。哪怕是坐拥金融霸权的美国,也提出了要振兴制造业。 从来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增长,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骨"! 这个道理,"前房地产商"特朗普都懂,我们还不警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