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6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首次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把其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目标;现代化;综合实力 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15年的国家战略,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依托创新寻求发展,把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的源泉,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提高综合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根本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深刻变革过程,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i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进入了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ii胡锦涛适时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iii,以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蓬勃发展。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经济富强的关键。经济的繁荣和富强最终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提高只能通过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邓小平早就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iv 当代世界,高科技已然渗透、融合到生产力各要素中,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新的飞跃。"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v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为经济富强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其次,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创新有解决基本问题的革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改革两种基本方式,政治体制创新作为后者,主要解决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政治体制的创新是在保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探索民主的实现形式、推进民主的发展进程。近十几年来,我国坚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政治改革和创新,民主形式日渐丰富、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人民民主意识日益加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正呈现出旺盛活力与勃勃生机。 再次,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精神文明目标的实现。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vi文明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是与精神上愚昧、思想上保守和文化上落后相对应的精神上进化、思想上进步和文化上先进。如果说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没有文明同样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创新。我国传统的文明需要通过创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内容上看,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更新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实现精神产品的高雅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地动力;从形式与载体上看,创新型国家有利于使精神文明作品具有新意而引人入胜,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最后,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是人类社会孜孜追求的美好社会愿望,而创新型国家提倡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化技术创新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消耗、高产出、少污染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条件和技术装备,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着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平和效率问题凸显等诸多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只有在推进技术创新富强经济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协商中解决,使社会充满活力,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重要目标: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是一个主权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所有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世界强国确立其国际地位、发挥其国际影响和作用的实力基础。vii一国的综合实力受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等实力影响,同时表现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影响力等几个方面。在当前国际竞争新形势下,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取决于一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如图所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后发国家跨越发展的根本方式。 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2006年胡锦涛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思想,明确指出:在"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viii的形势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整体提升综合实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ix,同时"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要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核心。"x不仅把提升人才、文化以及制度等综合"软实力"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更把巩固和增强科技、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等综合"硬实力"作为创新发展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方向,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保障。 第一、有利于增强科技实力和影响力。在当代,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和土地等有形资本已经不再是国际竞争的关键,国际综合实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实力的竞争,特别是高科技创新实力竞争。科技实力不仅是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还能对其他组成部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创新型国家建设思想正是在科学分析以科技实力为主导的综合实力竞争新形势和准确判断我国战略需求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主张以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科技实力的稳步增强,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第二、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xi当代国际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忽视创新在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中的影响和地位,他已经取代传统时代的物质资源而成为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显而易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第三、有利于增强政治实力和影响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对政治实力和影响力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技术的作用。伴随科技发展与创新,现代科技逐步渗透到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政治技术,如电子政务技术、政治信息分析技术等。二是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具有合法性的政治制度是能提供人民以福利的制度,创新国家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随之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家的政治危机,为其政治合法性奠定了基础。三是对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新格局,但侵犯或限制别国主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更需要我们加强主权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维护本国主权,有效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和影响力。首先,在军队结构和军队建设上,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促使新的兵种出现,军队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军队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也依赖于我国的自主创新。其次,在武器装备上,国防领域的自主创新对现代武器的影响是全面和决定性的。随着国防的创新,新型现代武器装备不断被研制出来,这对军事实力提高至关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所研制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式武器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实践证明,为一种武器所提供的技术创新含量越多,其性能越好,战斗效能就越高。xii 三、具体目标:国家创新水平快速提高,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2020年,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xiii这是胡锦涛创新型国家建设思想所明确的具体目标,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 第一,创新型国家要求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xiv,一味的引进却忽视了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必然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降低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拉长与创新型国家之间的距离。为了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在未来15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优先发展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集中发展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国防等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型国家要求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国家发展,经济对传统概念中的生产要素的依赖性越来越低,如土地、资源等,而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则明显提高。我们必须更加坚定的依靠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家,推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强调的是,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离不开安全的外部环境,我们依靠自主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国防建设。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勤俭建军,从严治军,积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官兵素质,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技术创新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xv面对当代国际环境,我们要处理好各种复杂情况,必须实现国防建设向创新和质量密集型转变,以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第三,创新型国家要求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首先、从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看。基础科学研究是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知识和科学素养,形成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社会氛围具有重大意义。重大的基础研究突破往往意味着自主创新能力的飞跃,对国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从前沿技术方面看。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xvi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国情和战略需求,确定了8个领域内的22项前沿技术,包括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智能感知技术、新材料技术领域内的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等。 注释: i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ii刘华秋:《既必须紧紧抓住又可以大有作为——谈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民日报》,2003年4月14日第9版。 iii《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iv《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75 页。 v《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文件汇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vi《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vii 孙嘉明、王勋:《全球社会学:跨国界现象的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viii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 ix《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x《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文件汇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xi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xii 匡兴华:《国防科技与军事》,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年第3期。 xiii《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xiv《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xv《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7页。 xvi《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参考文献】 [1]李正风、曾国平.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文件汇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