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不少于255万字。"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这是我们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要实现此目标,学校和老师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依据近几年的阅读教学经验,就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方法指导和评价机制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不但是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的阅读,更是适时储备童年精神的阅读。 1、认识自我,从阅读开始 当今社会,阅读文字书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学校的教师认为学生抠课本、做作业是分内事,学生一旦看课外书,则是分外事,是看闲书。导致不少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写,所写内容空洞乏味。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较缺乏之外,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实,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接触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获取更生动、更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把从作品中汲取的间接生活素材,巧妙地挪移到作文中。学生的阅读量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不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同样,名家作品中精彩、生动的语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接触各种写作风格和文字技巧,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2.实现自我,从阅读开始 语感是一种能够迅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是一种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这种语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后天长期反复阅读积累的结果。学生只有平时多去阅读课外书籍,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日积月累,才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语文阅读能力依赖语法知识讲解和阅读技巧的指导,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搜集、选择、整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同样,学生通过反复的课外阅读训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独立的阅读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将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超越自我,从阅读开始 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即使智商再高,那也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由此可知,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储备精神食粮。其中储备精神食粮最好、最长效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经典书籍,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语文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课外阅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老师在课堂上千瘪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信服。 二、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那么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发挥其作用呢?那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注重学生的兴趣化阅读 阅读的初期阶段,允许学生不求甚解,先培养学生对书的亲近感。随着学生对书的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教师再适当加以指导,如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讲座,儿童文学作品的推荐课等多种形式,通过人物分析、情节欣赏、语言品味和写作特点等方法来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学会深层阅读。这样既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又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深度。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也可利用教材中的名篇名家的节选欣赏来激发学生阅读完整原著的兴趣,同时要鼓励学生抛弃狭隘的"兴趣"观念,有意识地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来开拓自己的视野。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自由,放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与作品展开对话,让他们自己感受、思考、理解和表达。尊重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创造性见解,才能创造出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的人,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强调教师的指导性阅读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书目,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都要阅读,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有了好的书籍,更要有好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决定,哪些要泛读和略读,哪些要精读和细读。例如知识性的读物,可以用泛读和略读的方式;而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品味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那就要细读和精读了。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养成专注、质疑、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无论泛读或精读,都需要专注,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来获取丰富的知识。同时,阅读更需要质疑,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要学会辨伪存真,提出独到见解。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指出:"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学作品,千万不要让学生成为"两脚书柜"。 三、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 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状态进行有效的阅读评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多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就需要有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 1、通过计划评价 首先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等。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教师只要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 2.通过活动评价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例如,为了培养"小书迷"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 (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每个学生向"图书银行"存入自己看过的书籍,并写下自己存书的理由,谁存的书籍借阅的人最多,就给予表彰。这样一来,小书迷看书的热情就调动起来了。 (2)成立"成立班级阅览室"。我校把图书阅览室搬进了教室,每班都有图书管理员,学生在校可以随时借书和书。我们可以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互动式经验交流会等等。在互动式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每个阅读小组交流本组规定的阅读书籍,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开展表彰活动。我校定期评选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王""阅读小名星""书香班级",获奖学生和班级在全校进行表彰。 3.通过展示评价 采用成果展示的形式,如编写诗文小报、诗文集锦,进行读书笔记、读书摘记展览、创办墙报等。每学期我校还定期举行"诗文朗诵大会""课外阅读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的诵读成果。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阅读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语文教学也应有新的思想。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需要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才能丰富自己各个领域的知识,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