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锦源 《论语·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是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圣人无隐是我们讨论的前提。阴谋论者与迷信论者或小肚鸡肠之人请不要往下看。 周易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的这段话,包含大量的信息,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就是厨师,本意是把生的食材变熟,这就说明庖牺氏的时代,已经掌握了火的利用。应该在燧人氏之后,牺是牛羊等祭祀品,可以理解为原始祭拜活动,牛羊也有可能在伏羲时代已经开始人工饲养了。 庖牺氏也叫伏羲氏,通过自己的仰观俯察,做了八卦,八卦的用途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的产生第一次让人们对自然有了德与情的认知。(后续社会一直围绕德字展开,建立了高度复杂的文明体系;情字却没有很好的发展或铺垫,大体还处在原始状态,宗教的产生是灭情不是类情。)结网捉鸟捕鱼也在伏羲氏时代运用了。也可以说从伏羲氏开始人类文明产生了分支,一个是畜牧业,一个是捕鱼捕鸟业。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做了农耕的用具,开始了农业生产,农耕时代应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生产物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贸易的产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文字据说是黄帝的大臣仓颉开始的。贸易产生在文字以前。所以文字消失了贸易不一定消失。 若我们再深入的思考:伏羲的仰观俯察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都是对现象的观察,看到的都是事物的表象。 但据此做的作八卦,却有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功用。 前面是表象,后面是本质,从现象过度到本质,这才是我们无法搞明白的。文中没有点出。正因为没有点出,伏羲氏是如何从现象来把握万事万物的本质。才让我们对八卦的起源充满更多的现象,和更多的解释空间。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若没有从地下挖出可信的资料,当下所有的揭秘都是骗人的噱头。 孔子是大教育家,据马王堆汉墓帛书里有《周易》,而且有一篇文字叫《要》记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曰:"夫子他日教此弟子曰:"德行无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蓍之繁‘,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勉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处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尚书》多疏矣,《周易》为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易》之道……,故刚者知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妄,贱人为而去诈……" 说的是孔子早些年对周易不感冒,认为周易是迷信,是:德行无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蓍之繁的骗人把戏。 以至于子贡对孔子前后不一致的言行提出疑问。 从上面出土的文献记载,孔子专心学易,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居则在席,在家的时候,把周易书放在席边,"行则在橐",槖,tuó,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指口袋.外出的时候,把易书放在口袋里,随时开读.说明孔子读易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 孔子曾不怎么看重周易,晚年读之,发现里面有"古之遗言",有"德义"可观,于是"晚而喜《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读之韦编三绝",反复翻读,孜孜不倦,连书的牛皮绳子都断了三次. 孔子曾慨叹说:"假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是什么让孔子如此痴迷,是从现象抓住本质的把控,是机身研几的玄妙。八卦的起的作用恰好能;"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对事物本质把控。 八卦的起源,目前有众多版本,哪一种版本,都无法解释,八卦是如何从现象跨越到本质的。 但系辞的记载,恰恰说明了有这样一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