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几位教师谈论教师轮岗交流的问题,争论一番后发现,身边的教师似乎都没有轮岗经历。想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明确提出了县域内教师轮岗交流的举措,乡村学校、教师是那么的期待啊?可现在,这种期待渐渐变成失望,教师轮岗交流并未落实到位,其中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是教育部门主体责任不明确。教师轮岗交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但这件事应该由哪个部门承担、哪个部门牵头来实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实施的主体当是教育部门。可教育部门呢?认为此项工作关系重大,涉及到当地政府,人社、编办、财政等多个相关单位,自己无力推进此项工作,于是在等待着当地政府出面推行。殊不知,就在这等待中,让自己该负的责任旁落,让教师的期待虚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的公信力打了折扣,使教育部门自身的威信力有了折损。 二是"县管校聘"政策未落实到位。教师轮岗的基础性条件是"县管校聘",就是打破以校为单位的用人体制,把"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这样教师的使用范围、选择范围无形中由原来的学校扩大到整个教育系统,也为轮岗奠定了基础。"县管校聘"政策的"高挂"让轮岗无法打破教师原有的"校籍"藩篱,使教师难以真正能进能出,互通有无。 三是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尚未充分均衡发展。近年来,虽然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等项目的实施,校际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不得不承认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均衡仍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着。这种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不均衡发展使得教师本身对轮岗有不同的需求:城市学校、重点学校教师对轮岗的期望值低,不希望因为轮岗离开学校、家庭;乡村学校、非重点学校教师对轮岗期望值高,希望通过轮岗进入其他学校,能照顾到家庭。两种不同的需求期望也给轮岗增添了一定的压力和变数。 四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引发的担忧。教师轮岗势必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影响。学校、学生、家长对轮岗教师的任教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担忧,学校希望轮岗教师能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确保学校教学质量不滑坡;学生和家长希望轮岗教师能有不低于原任教师的专业能力,保障学业成绩不下降;同时,教师则对未来学校的不确定性与自身能力的相容性也充满担忧。教师轮岗会打破原有师资的组合,出现诸多人岗不适情况,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也让轮岗压力颇大。 教师轮岗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新形势下,要彻底打破轮岗中遇到的坚冰,让教师轮岗落地,我以为,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责任主体。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变,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在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经凸显,优质资源"大众化"的需求愈来愈旺盛,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来回应。教育部门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不能等上级要求了我再做,别人有成熟的经验了我再做,要吃透教育政策的要求,要理解受教育者、社会对教育的希冀,承担好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在深化教育体制方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主动拿出方案,想出办法,"先试先行",积极与其它部门沟通协调,让教师在区域中动起来,活起来,让轮岗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要以轮岗带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均衡,硬件设施、软件设备至关重要,是基础也是前提,但关键的资源还是教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核心在于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过于集中在少数学校。通过轮岗,让优秀教师走起来,带动其他学校、学科、教师发展,这不仅能解决优质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实现基础性资源、优质师资的均衡发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追求高水平师资而带来的"择校热""大班额"现象,还能使更多的教师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再次要下大力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能力,除了靠自身努力之外,还应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环境保障、经费保障等。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水平,这不能仅限于由大专学历提升到本科学历,要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城乡教师报考教育硕士等高层次学历,让教师"回炉",接受再教育,使他们能将自己实践所得与理论重新组合,提升学术素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职后培训。坚持高端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高端培训主要面向教师队伍中的领军人才,让他们更强,更有引领力,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领头雁"。培训的全员性至关重要,关系到教师队伍整体的质量,关乎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全员培训不能将培训的组织全交于学校来实行,要分年度、分学科进行县区级的培训,确保数量,保证质量,以此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的素养,为教师轮岗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