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是一部由赵亮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观后感(一):现实的变化 那种城市类似于太原 我生长的城市 而这些城市也都具有中国特色 你在加到某个地方的路上 享用着阳光 欲望 痛苦 这些现实在摄影镜头中 哦 操你妈现实 我会说 哦 我爱我的故乡 我也会说 《罪与罚》观后感(二):当人进入一个极权的空间,就不会再被当做人。 当人进入一个极权的空间,就不会再被当做人。当掌权者进入一个更大的极权空间,一样会大把的掉头发,一样会喝完酒痛哭流涕。在这个空间中,每个人都会像影片中的狗一样,随时被宰杀,并且,还被同伴看着。 《罪与罚》观后感(三):谁有罪?谁该罚? 时间:2008年9月12日19:00 地点:魁北克电影资料馆 事件:9月中国电影展映 本来是准备去看艾晓明的《太石村》,结果到了票房才被告知换成这部电影。没听说过,不知道什么来头,但反正也没有其他安排,就还是换票入场了。 司法暴力无疑是这部电影想要诉求的主题,有些镜头有些语言在大银幕上看会觉得特别让人震惊,但生活的经验告诉我,真正现实里还有比这更暴力的存在…就像片中"把镜头关了吧"之后没有拍到的那些。 沉重之余,还是有一些搞笑的镜头的,比如那个收废品的老汉在派出所打电话回家的那段。但恐怕笑也只是苦笑,因为在那个儿子心目中的警察形象,通过寥寥几句,就全部刻画出来了。 最后的那个场景,不太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信仰的缺失?个人认为有些故弄玄虚了。 《罪与罚》观后感(四):用镜头表达中国"症候" 镜头所描绘的中国边防派出所的基层执法现状,无疑是整个中国公安系统的执法缩影,权力的置换在这里成为了最基本的法则。"刑讯逼供"是最为普遍的公安执法事实,靠拳头和恫吓是最直接的驯服方式。赵亮并没有将过多的主观意志强加在镜头之中,一切都是冷静而客观的记录着。镜头所囊括的表达既有执法者的困惑和压力,也有被执法者的委曲求全以及挣扎的身影。影片呈现的就是一出出每时每刻都会在中国上演的基本戏码,各自面对生存的压力,遵循着权力的法则,扭曲在犯罪和执法的边界,时时考量着人性的底线。此外,突然想到,如果赵亮是冷静地注视这一边界的观察者,那么贾樟柯的《天注定》则是站在了被执法者"以暴制暴"的层面演绎的"武侠"故事。这两种表现方式一个冷静自在,另一个则更具戏剧性。但二者皆是找到了中国社会的病灶,并用镜头语言呈现了"症候"。 《罪与罚》观后感(五):《没有胜利者》 边防派出所这个地方,往小了说,是整个大陆公安系统的执法缩影;往大了说,可就是整个强权机构和人在获得些许权力后会扭曲变形的人性写照。《罪与罚》中的边境派出所便是拥有多重功用的这么一个地方,边防派出所的军人分为两个等级——肩章上有星儿的偶尔出出警务,而普通的兵则负责殴打像说话说不清楚的小偷儿和家徒四壁偷林木的山民这样的力气活儿。不管是作为边防警察的军人,还是作为为了小钱儿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他们都被赵亮映射成狗。当然狗也分咬人的和乖巧的,于是咬人的狗会在兵役服满后被清退或被宰杀。归根结底大家都是一类动物,都是为了生存扮演各种角色,最终的命运和结尾并无太大差别。表面强悍的军人在咄咄逼人的老妇女面前还是要妥协,他们也会被精神病打电话耍弄。在社会这个巨大的切割机面前,来来往往的没有人能真的仰头看清自己的未来。一切正如赵亮在纪录片结尾所示:搬家具的人小心翼翼的给别人布置着新房,然后别人对此美其名曰"自食其力"、"劳动最光荣"。 2011年10月8日 《罪与罚》观后感(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赵哥你别录。" 这一句话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很显然在镜头之外有更多更甚的体罚措施,更高明的刑讯逼供。这种纪录片平铺直叙,制作不是很精良,充斥着各种长镜头,乍看起来像是没有经过什么后期处理就放上来了似的。但我却并没有跳过任何一个片段,认真并完整地看完了全片。因为你知道这部片子里没有任何演员,没有NG,每一秒钟都是最真实的纪录。 不知为何观影过程中我竟突然联想到南京大屠杀。一个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面对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一个则是被抓者面对几乎没有任何监督和约束的边防警察。两边心境可能大致相似只是程度不同,一言以蔽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除了中间不多的几次旁白以字幕的形式出现以外,拍摄者绝大多数时间都躲在镜头后面,平静地记录着这一切,尽量做到了客观和中立,而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重要精神所在。 不过这类纪录片照例不能在院线公映,这注定只有少数人能够看到它。我总是对类似影片的制作者充满敬意,因为他们本可以不用冒险,他们本可以去拍更赚钱更体面或者更省劲儿的电影。我常会把这类纪录片当作史书来看,因为它们纪录的是我们社会中未经润色的、最真实的、当权者不希望我们看到的部分。 最后祝作者安好,希望今后能带来更好的作品。而对于这个国家制度,呵呵。 .我并未找到本片的中文字幕。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观影,但是对于非东北人来讲,会使理解本片细节内容时出现偏差。 《罪与罚》观后感(七):罚不了罪 晚上和piggy去看纪录片 —— 《罪与罚》 导演是赵亮 放映的地方是南方都市报的顶楼会议室 最开始我们2个都小小紧张 因为周围的人看上去都很文化 piggy同学今天还特意穿了背背裙扎了2傻缺的辫子 = = 我是圆领小衬衫加布裙子 我俩就像错误走进大人世界的小学生 灯熄了就淡然了 凳子摆的很随意 看的时候可以走来走去 后来干脆坐在窗台上 背靠车流 纪录片这种东西 一开始看就很不习惯 有些冗长沉闷拖沓 但是当我静下来的时候 我开始融入生活 在不断的回旋的扯皮扥筋呼爹骂娘中找到了节奏 我趴在凳沿上听各地方言模糊不清的纠缠于一个问题 还有偶然出现的暴力镜头之前 "主演"会对导演说:"赵哥 不要拍了!很暴力" 我乐 那些苍老的容颜 生活的无奈 贫穷与法制的纠葛 因为镜头的直白而显得赤裸裸 这是一部在法国纪录片上得了大奖的片子 我很奇怪的是 司法暴力很直白的走出了国门 还在最讲人权的欧洲整了个奖回来 诧异 我很想知道 如何评判纪录片的好坏 是以情节还是角度取胜? 甚至是越真实越好? 这是我第一次很严肃的去看纪录片 和电视里面那些访谈不同 和可可西里又不同 感觉是模糊而又迷蒙的 是否是说 从不断重复的小事里面折腾出生活的本质? 看完的时候我对piggy说 我心有不安 因为一开始的动机是猎奇 虽然最后我爱上了这个东西 可这个感觉有点像因为钱才和一个人在一起 虽然最后相爱了 但是会因为最初的动机不纯而心怀内疚 《罪与罚》观后感(八):罪与罚笔记 1。警察和人民的关系,让我想到小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关系。这就是最难过的,没有尊严,每个人像低能儿一样被训斥。影像作者对这种关系的叩问,通过镜头控制:镜头只拍被规训者,而不是在被规训者和警察之间转来转去。Less is more。 2。最后一段警察的退役,太强有力了。Recontextualize了上述警察&人民的权力关系:是在这样一个体制里。对警察来说,这个体制是怎么样一个存在?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未来,成王败寇的角斗场,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友谊,一段人生体验。这个体制里的警察是怎么样的存在?从开场的叠被子和锦旗-脱发-执法-唱歌,oficial-vulnerable-official-vulnerable。第一组像一个prologue。第二组是正片。 3。顺序。【9:30-15:00 傻子报警】【15:00-18:00 抓搓麻将】【18:00-------------42:30 抓小偷】【43:00------75:00 卖卖废品】【75:00---105:00 偷木头过年】【105:00---120:00 退役】傻子报警起头,短,有趣。搓麻将,规训到日常生活进入家门。抓小偷,用镜头的长度展现"耗",不能放前面,也不能放影片后半部分。卖废品,对尊严的破坏出新高度,人民的无奈。偷木头,很多场景很戏剧性消除疲惫感,人民的无奈展现的更深了,过年时间上也要放在最后。退役。 4。一个镜头。 如果是我会进屋。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拍法,其实有点喜欢现在这样的效果! 5。没有结束在唱歌处,留越久得到的东西越多。 6。打人不让拍了,还是让镜头开了几秒,打人的开头+不让打人的说话声音+最后一处字幕写打人违规和调解,就完成了这个叙述。 7。几个转场有意思:玩手铐,装枪,河边跑步的警察,而不是空镜。 《罪与罚》观后感(九):罪与罚 虽然不认识赵亮导演,也知道这么说不好,但是还是觉得他可能是个混子。嗯,就算人不是,至少精神上也是。 看的电影叫做《罪与罚》还和世界名著同名嘞!写影评之前先上豆瓣上看了看,发现豆瓣上都没有什么让人满意的影评,于是只能从自己入手。说是影评其实也不算是影评。比起电影本身,我更感兴趣的是每个人对这电影的理解有多少相似又有多少不同。或者说我接下来写的可能已经和电影无关,而是纯粹的个人感受。 影片记录了东北中朝边境的一个小镇公安局军人的日常生活。贯穿影片的是他们生活执法所遇到事情。遇到了什么呢?神志不清谎称有死人的报假警的人/聋哑失智或是装作聋哑失智的小偷/无照经营收废品的老头/在山上违法伐木的三个农民,对,还有最后面临退伍的带着怨气的战友。豆瓣里提了不少什么国家机器什么爪牙,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懂,但是对人性很感兴趣。如果这只是一部抨击政治的电影,或许未免有些低估了导演。 当然你说我过度解读也好,但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说原罪。而且我还赌气的不去听导演的对谈,就是这么固执的认为自己懂了,但事实可能全是胡说。作为一个东北人,台词里的很多话再熟悉不过,因为语言亲切,可能连情感也变得紧张起来,怕出错。 影片的开头便是长达几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了士兵早上起来叠被子的场景,手法熟练,豆腐块被叠的整整齐齐。这样的镜头很简单就能明白代表什么,代表规则,代表纪律,代表权威。于是有人一开始就给电影定了性质,有人说取媚外国人,有人说这就是令人无语的政治,嘿,别争了,谁在心里没给自己叠过这么整齐的被子,别逗了,你总是在心里偷偷整齐东西是不是,你总是给自己规划给自己设定给自己框架是不是!生而为人,社会的框架心里的框架重重叠叠,谁都叠着这样的被子。 接下来便是几个警察还是军人掉头发的场景,在那一刻你丝毫不认为他们是等一会要用暴力来让小偷承认偷窃的人,因为他们熬夜,他们苦恼工作,他们掉头发。可是伴随着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发生,你会发现,诶,这些人怎么可以这样!但他们就是这样。比如面对报假警的,你可以看到,他们的严厉,男子母亲的无奈和气愤,男子的神志不清,这些在受过启蒙的我们眼里是多么的荒诞,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啊,这个世界有多少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救治呢?对旁观者的我们来说事情荒谬而简单,但只要一想到这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有人正面对着这样的生活就不再觉得简单。再比如偷窃的小偷,因为长时间的审问和小偷聋哑失智的状态,让警察终于失去了耐心,使用了暴力。 说到暴力不得不提这里的警察每次使用暴力或是暴力性语言的时侯,镜头都无一不给向了被伤害者,第一个是失智的小偷,他说:你打我 你打我。眼神里的怨气是迄今为止我没看过任何演员演出来的,那种怨气像是被冤枉了的孩子,很纯粹。第二个是面对无证经营的老人,开始的时侯警察态度还算不错,可是当老人给儿子打电话,儿子骂人嘴里吐出对警察的不满的时侯,警察突然变得很暴戾,一定要老人的儿子来当面道歉,老人很无辜也很维护儿子,说回去一定会好好批评儿子,这里的警察似乎变得莫名其妙,一定要为难这个老人一般。老人的眼里也是一样的无辜和无奈,像个孩子。第三个是违规伐木的农民,警察扇了他不少巴掌,那时农民的眼神也是一样。 这不禁让人感叹纪录片强大的力量,因为有纪录片的存在,演员永远都无法摆脱演技的考验达到真正的进入角色,而纪录片不同,他拍摄的是人们的日常没有彩排没有NG没有修饰,突然发生的那一瞬间,导演把镜头对准的那个人,都像委屈的孩子。这世上谁不是委屈的孩子呢?他们被警察打,因为违规或者仅仅是因为警察的心情不好,我们被生活打被社会打被命运打,开始的时侯还敢说一句凭什么,到最后连埋怨的力气都没有,默默承受一代又一代,当一切社会枷锁抛除,被打的时侯谁都变成了孩子,不再是你是谁我是谁,而是你凭什么打我?这是本能,是一出生便自动拥有的力量。我们生来便有的原罪啊,究竟是谁在惩罚我们? 为什么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单纯在抨击社会现实的电影,因为影片里有很多细节其实很令人惊讶。最令我惊讶的便是当警察押送偷木头的农民回家取证的时侯,警察在路上叮嘱农民说:我现在把你的手铐卸下来,别让老婆孩子担心啊,要问你你就说不是啥大事。当农民的妻子反复追问发生了什么的时候,警察用最为轻描淡写的方式来说这件事。他在维护这个农民的面子。啊!这就是东北啊,是男人和男人的默契啊!还有就是上山取证的时侯,一个长镜头下来,摇摇晃晃的拍摄,警察和农民坐在一个木桩子上休息,警察喘着粗气说:真他妈不容易啊,你以后可别再干这样的事了。身体上的平等让警察短暂的体悟到了那个生活不易的农民为了偷木头换些钱要付出多大的辛苦,或许在那样一瞬间,警察也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没有时间思考,思考只会带来痛苦,人们都得快乐的生活。这样的细节太多,让人不禁思考,一直作为罚的意向出现的警察,他们身上难道不也有原罪吗?他们的暴力险恶不也是这个世界的烟火所勾勒出来的吗?如果换一个人处在这样的位置,我不相信会有人能不像这样工作。因为人性,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暴露出最险恶的黑暗,又在那么一瞬间迸发最深刻的理解,只是我们都在权衡,究竟是谁占了上风。 最后退伍的士兵,我不想说太多,要说的是贯穿影片始末在最后被屠宰了的狗。士兵退伍痛苦,狗被屠宰又有新的狗,很明显的对应。但是真的只是对应吗?我想说的是究竟谁不是狗?导演几次给都镜头,又几次在争吵中配以狗吠,意图明显的过分,但是我们旁观者说,嘿他在抨击呢,抨击谁呢?在我心里和国家机器没什么关系,和贫穷落后没什么关系,这是罚还是罪呢?生而不平等的命运在狗面前一样体现,人们存在的意义就是等待被屠宰,一个没了还有下一个,这是一个死循环。人有罪,便要罚,因为罚,又有了罪。 想到一句话,只有无罪的人才有资格向别人投掷石头。 看了电影只觉得悲观和凄凉,也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在看电影的时侯会笑,或许他们比我理解的更加透彻,在笑着命运的荒诞。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教堂,那惩罚人类的力量是上帝吗? 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