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残忍的刑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堪称是酷刑。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受到过这些残忍的刑罚,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种名为劓刑的刑罚。劓刑其实看字体也能大致理解了,就是割掉鼻子。历史上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子嬴虔就受到过这样的刑罚。这种酷刑光是听一听就让人感觉很可怕了,而且鼻子作为人呼吸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来吸入人体所需的氧气,那如果把鼻子割掉了,人还怎么进行呼吸呢?如果无法呼吸为什么他们受刑之后也没有立刻就死掉呢?当年商鞅变法时,嬴虔被割鼻子,后来秦孝公死后,嬴虔还联合别人一起弄死了商鞅,他活的还比商鞅更长,这是为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劓刑是如何诞生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刑罚历史悠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各种稀奇古怪的刑罚更是层出不穷。夏商时期,我国的刑罚就已经极其完善了,甚至还划分了类别,我们今天所要讲的劓刑就是夏商时期的五刑之一。 所谓劓刑就是指割掉受刑人的鼻子,这种刑罚虽然不会像其他酷刑一样取人性命,但却是一种使人长久痛苦的刑罚。人的呼吸和嗅觉都要依靠鼻子进行,鼻子一旦被割掉,人体的这些功能就会丧失,另外因为鼻子存在于人的脸部,鼻子的消失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巨大的。像是一种羞辱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走在街上,就像是在说,自己曾经是罪犯。割掉鼻子的丑陋,伴随着受刑人的一生。 说起劓刑,在历史上还闹过一个笑话。古时的蛮邦并没有劓刑的存在,而他们所在地的华夏之人,大多都是受过劓刑后逃过去的。别人问起这些人为何没有鼻子,他们自然不会说自己是受刑之人。于是便撒谎骗蛮邦之人:我们之所以没有鼻子,源于我们华夏对美的品味。 这可让蛮邦之人茅塞顿开,他们越看自己的鼻子越觉得难看,于是纷纷上书要求国王举国割鼻子。国王也是顺应民意,但是单单下令王族不能割鼻子,美其名曰方便民众鉴别美丑。法令一下,蛮邦子民都变为了无鼻男女,单单王族丑陋地活着。每当民众看到国王的鼻子,都会赞叹国王的大义。 但在我国,劓刑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刑罚,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到底是从哪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但劓刑的实施却是有明文规定的,在周代,那些凡是触犯法律的人都要受割鼻之刑。 春秋战国时期,劓刑演变成一种很普通的刑罚,甚至还成了区分人群的标志,据说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把俘获的六国王族都处以了劓刑。 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下令废除肉刑,也将劓刑这种刑罚改为笞三百。刘启时期更是改为了笞二百。自此以后,劓刑这种刑罚便从官刑中消失。唐、宋、明、清等朝代,官方的刑罚中也未见过劓刑。 但这也不代表私刑当中不会出现,明代是各类酷刑肆意横行的朝代。除官方设定的刑罚之外,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有非法酷刑的存在。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就曾用过劓刑来惩治那些忠心于朱允炆的朝臣。 2.割掉鼻子之后怎么呼吸 劓刑,其实只是割去了"外鼻"而已,并不会影响到鼻子的功能,鼻子的功能是在鼻腔里面,外鼻只是一个保护作用,把外鼻割掉后,只要还有前鼻孔,就可以继续呼吸。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房子,把门拆掉了,虽然所有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了,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里面的东西。但如果说前鼻孔也因为长疤而堵死的话,那就会影响呼吸。 3.历史上对劓刑的记载 1.战国末时,楚怀王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名叫郑袖,性情淫荡而妒忌。后来,魏王又送给楚怀王一名美人,怀王立即被她迷住了。郑袖受到冷落,恼恨在心,决定设计陷害。有一天,郑袖对新来的那位美人说:"君王是特别喜爱你的,但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你见君王的时候应当用手把鼻子挡住,这样君王就会长久地宠幸你了。"美人误以为郑袖是好意关心自己,就照她的嘱咐去做。怀王感到奇怪,就问郑袖:"新美人见了我常常挡住鼻子,是怎么回事?"郑袖说:"她嫌大王口臭,所以挡住。"怀王大怒,下令割掉美人的鼻子。郑袖居心险恶,使美人无辜受祸,后人提及此事,免不了感慨一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说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指的就是这件事。 2.战国时,燕兵进犯齐国,田单帅军坚守即墨,当时齐国力弱,形势危急,田单放出风声说:"我最害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军俘虏都割掉鼻子。"燕军统帅探知这个消息,不知是计,果然这样做了。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燕军中的齐军降卒和俘虏都成了没有鼻子的人,既愤怒又害怕,于是斗志倍增,齐心坚守。田单见军士们被激怒,群情振奋,非常高兴,就用火牛阵战胜了燕兵。 3.汉代大梁的寡妇,才貌双全,年轻守寡,当地不少富贵人家的子弟都想娶她,她都坚决拒绝。梁王听说了,也强行下了聘礼,要纳她为妃,寡妇就对着镜子自己割下鼻子,对梁王的使者说:"我本来应该以死明志,但我不忍心使我的年幼孩子成为无母的孤儿。现在我是残废的人了,该放过我了吧。"使者回报梁王,梁王赞扬她的气节,表彰她的操守,当地的民众都叫她"梁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