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自称撷项的后裔。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他倡导改革政治,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屈原的性格耿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排斥,屈原逐渐被当时的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与秦始皇签订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郑都,开始了流放生涯。在流放中,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被放逐后,在与渔父的一次谈话中,渔父奉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则表示宁可投江自尽,也不愿受辱。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95都。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在完成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泪罗江后溺亡。 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悲痛万分,纷纷跑到泪罗江边去吊唁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有的渔夫拿来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啃食他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子雄黄酒倒进泪罗江中,说是要把蛟龙水兽药晕,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担心饭团为蛟龙偷吃,人们便用株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终发展成棕子,并形成了后来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