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领导活动中,大多呈现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追随与被追随关系,这种关系的外在表现是领导者的追随力。本文从追随力的概念入手,从领导学的新视角认识追随力。 关键词:追随力 领导模式 有效方法 在领导活动中,存在着多种的关系和角色,而人们往往总是夸大领导的作用,低估或忽视追随者的作用。领导者和追随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而,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追随者,进而明确什么是领导干部的追随力。 一、追随者、下属和追随力 所谓 "追随者"在《韦氏大学词典》中被解释为"追随别人的意见和教导的人"或者"模仿他人的人",是指模仿他人或追随他人意见和教导的人。所谓下属是指部下或者下级,即在同一个组织系统中相对级别低的人员或组织,他不单单指的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人们总是将追随者和下属混为一谈,事实上他们的对应概念是不同的。追随者的对应概念是领导者,而下属的对应概念是上级。追随者不仅仅来源于下属,还可能是组织内外的每一个人。对于追随者更为宽泛的定义应该是:"在追求组织里意思和价值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共同领导者、共同拥护者。" 透过追随者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所谓追随力是指追随者有效执行领导者指令、支持领导者工作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追随力它可以是一种状态,一种关系一种身份特征,一种个体集合体等等。 与之前的愿景型领导、魅力型领导等目前较为成熟的领导理论,追随力理论将追随者作为核心,改变了原有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研究状态,日益成为现代领导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热点。 二、领导力和追随力 现代管理研究视角,已经从传统的关注领导力向更多的注重追随力研究转移,并指出领导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追随者的追随力,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组织目标获得最大的实现。 哈佛大学教授凯勒曼根据员工参与度的高低将追随者分为五种类型:孤独者、旁观者、参与者、积极分子、顽固派。通过对追随者的分类,进而系统的总结出五种类型追随者的行为特征,即领导力和追随力可以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而产生一种共生关系,优秀领导的职责便是使其追随者更加积极并附有创造性,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一个有效的追随者应该是智慧的、独立思考的、自力更生的、可靠的,并且应该具备十二种特质:团队成员、积极地态度、主动行为、表达意见、顺从他人、灵活开放、沟通技巧、忠诚、负责可靠、任务意识、主人翁意识、诚信。 通过对追随者分类及其特质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实施领导力和追随力的主体(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追随力是追随者与领导者的互惠行为和互动状态。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追随者作为独立个体自有的特质、情绪和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领导者的感知和喜爱。比如自我效能感、工作满意度和动机、情绪的稳定性等,这些因素都会对追随者对领导者在感知方面产生影响;追随者对情绪唤醒程度以及任职会影响他们对魅力型领导的偏好程度以及对仆人式领导的喜爱。第二。追随者通过对领导者的期望会影响领行为。第三,追随者的追随行为会受领导者领导风格的影响。 三、实践追随力的建议 1.转变领导模式。我国数千年历史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对权威的畏惧和对权力的崇拜,上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下级只能绝对的服从,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来自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基于权力和职位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要向分权的"自下而上"的领导新模式转变,注重大理推动和实施仆人式领导,将权力的授予和员工的满意度相结合。 2.注重培养和识别具有高效追随力的领导者和追随者。根据有效追随者的特质体系,建立高效追随力的员工模型,政府或企业在员工招聘时要把握好面试关,挖掘真正有潜质的高效追随者。根据高效追随力的胜任力模型有针对性的为员工进行敏感性训练和技能培训,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和追随力的有效管理,培养参与性强、心态积极的领导者与追随者。 3.激发员工参与性与领导风格,有效匹配组织文化。没有所谓的最完美的领导者,只有最适合组织工作的领导者。因此,应根据追随者的特质、被追随的领导者原型进行调查,为不同员工群体有针对性、科学性的选拔和配备相应领导风格的合适的领导者,建立最佳的匹配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动态竞争和干部轮换制度。 在充分强调尊重基层积极性和宝贵经验的领导活动新时期,追随者的积极性、经验、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无论是组织,还是企业,改革创新的航程需要自发的动力的。在确保质量和效果的同时,不断实现加速度的提升,这就更加需要挖掘和培养主动有效的追随者,提升领导干部的追随力。 参考文献 [1]庞彦翔.从领导者与追随者互动的视角探析追随力[J].领导科学,2012(23) [2]李慧娟,林维柏,贾树方.追随力探析:领导者——追随者互动视角[J].商场现代化,2015(22) [3]曹元坤,许晟.领导如何赢得追随[J].管理学家,2010(1)